改良传统工艺 培育特色产业
“青海拉面”拉动青海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 吴 杰 马洪波
在青海省东部,世居着两个信仰伊斯兰教,且以穆斯林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化隆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循化县)。这里属于六盘水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为了摆脱贫困,“两化”地区的穆斯林群众依托自身善于制作面食的优势,改良传统拉面制作工艺,结户连对南下从事拉面经营。1989年,首家化隆拉面店在厦门经济特区开业,拉开了“青海拉面”走出家门、南下创业、走向全国的序幕。
从无到有培育特色产业
“青海拉面”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在外的拉面店绝大多数都打着“兰州拉面”的招牌。为了摆脱这种窘状,海东市政府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外出考察,广泛调研,寻求良方。通过努力,于2017年成功注册了“化隆牛肉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为促进拉面经济发展,海东市专门批准成立了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
产业培育促进局组建后,摆在面前要解决的首个问题,是当地群众有意愿、无途径以及有技术、没本钱。为此,该局一方面突破投资融资瓶颈,加大政银合作力度,委托当地金融机构专门开发面向全国拉面企业的“拉面贷”新型金融产品,并推出“中银拉面·融易贷”“富农卡”“三户联保”普惠金融等扶持项目,仅2019年,就累计发放拉面贷款1.408亿元;另一方面,积极促进管理理念和水平的提高,引导当地做大做强“青海拉面”经济,将拉面工作纳入到全市“千人培养计划”中,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合作举办高级人才培训班,先后培训“青海拉面”企业管理人员368人(次),有效提升了管理能力和水平。
多方入手促进高质发展
为进一步带动“青海拉面”走出家门、走向全国,带动更多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海东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海东市推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将拉面经济打造为拉面产业,推动以拉面店终端和渠道为核心的青海一、二、三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做强“青海拉面”。
该市围绕《方案》,构建“青海拉面”大数据平台。依托青海·阿里拉面产业数字化联盟,打造以拉面总部基地为主体的“青海拉面”产业园,形成全国“青海拉面”管理中枢系统。同时,着力打造会员管理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金融及营销结算中心、食材供应链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培育拉面品牌餐饮公司、食材生产供应、拉面电商、金融服务等10家平台企业。
海东市还搭建“青海拉面”宣传交流平台。一方面,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拉面产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拉面产业先进典型人物、事件等,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关注拉面产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邀请多区域、跨行业企业加盟拉面产业发展,致力补齐发展短板,借助外部力量、资金、资源,共同做强做大。
海东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突出技能重点,大力鼓励在岗实训实练,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知名高校联合举办“拉面商学院”。同时,加强拉面产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将经营管理与文明礼仪、餐饮文化、食品安全等相结合,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青海拉面”还发挥着助推脱贫功能。对全国各地从事和经营拉面产业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鼓励和引导在省内外开拉面店的经营者优先雇佣建档立卡的海东籍贫困劳动力,并给予奖励、补助。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海东籍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新开设拉面店,从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和帮助。
在持续壮大发展“青海拉面”产业的同时,海东市通过实体店分销和线上、线下代售等方式,延伸产业辐射作用,逐步推介和销售海东市互助青稞酒、平安富硒、平安月饼、乐都紫皮大蒜、循化线椒、华隆冷水鱼等特色产品,打造联动品牌效益,使“青海拉面”品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品牌效应惠及地方经济
有人说,“青海拉面”是“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青海拉面”现已在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的27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拉面店2.78万家,在马来西亚、俄罗斯等20个国家开设拉面店20余家,从业人员达17.7万人。目前,海东市拉面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约160亿元。仅2019年,全市新增拉面店582家、从业人员2310人,实现经营收入6.7亿元、利润6.4亿元;培训拉面高级人才368人;“化隆牛肉面”“撒拉人家”等品牌已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并成功入围青海六大劳务品牌。
拉面经济宣传了青海品牌。2019年,海东市先后组织了15家拉面企业赴阿联酋、埃及、俄罗斯进行推介活动;3家拉面企业参加青洽会拉面专区展示活动;遴选在京的两家拉面企业参加亚洲文明大会美食节青海拉面推介活动;组织年均收入100万元以上的30多家企业参加了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第四届农展会、长沙“金芒果地标会”。这些活动有效地提升了“青海拉面”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