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湖南省株洲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0-03-11 10:19:35 中国质量报

为了更有力量的前行

——湖南省株洲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这里,关闭了261家企业,拆除了400多根烟囱,不仅让天更蓝水更清,更蝶变出一座生态科技新城;这里,全球首列智轨列车正式上路运行,不仅让出行更便捷更环保,更改变了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的传统认知;这里,构建的产业新体系共取得了294项中国第一、11项世界第一,不仅让世界瞩目,更让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都源自“动力株洲 质量先行”城市质量精神的牵引。

从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到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从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到研制的各种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引领着世界速度。株洲,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以高质量发展,成为中部六省最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破茧重生开启蝶变之旅

摄影爱好者胡智安是典型的厂矿子弟,父母是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闲暇,他喜欢去清水塘,这个标志着株洲现代工业起点的工业区,因为他在这里长大,喜欢用相机与它对话。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相机的取景框里,清水塘是灰蒙蒙的,他说:“像极了黑白老照片。”曾经令人骄傲的老工业区用约500亿元的年产值换来了一度占到整个城市2/3的“三废”排放量,也让株洲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前排中)在清水塘调研。

时间再回溯到2018年。株洲的目标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湖南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

能完成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要完成得漂亮!就以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为突破口,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于是,261家企业全部关停,全市钢铁产能全部退出,400多根烟囱被拆除,影响GDP500多亿元。不论是明确工业文化旅游休闲、科技创新、口岸开放“三大产业功能”,还是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等专项方案和政策措施,抑或是为关停退企业做好转型、选址的后续服务,株洲市委、市政府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魄力和速度致力实现老工业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株冶集团是清水塘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自1990年以来,株冶共创工业产值1658亿元,实现利税超100亿元。此次在响应政府统一部署,从清水塘老工业区迁出的同时,一个绿色智能化的大型有色冶炼基地在衡阳水口山崛起,刚刚投料生产的30万吨锌项目,已经拥有4个世界或国内核心技术。基地全部建成后,铅锌冶炼产能将实现60万吨,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二氧化硫削减18倍,重金属削减1.5倍,既出清了落后产能,又持续创新了工艺、产品,成为株洲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株洲各项经济指标不降反升,湘江株洲段水质也从Ⅲ类上升到Ⅱ类,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76.7%,摘掉了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跻身全国生态宜居城市行列。清水塘工业区的整体搬迁,成为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样板。

头脑产生思想、思想诞生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动。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质量先行,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打赢“三大攻坚战”、高质量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任务,切实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目前,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清水塘工业遗址公园、清水塘科创园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三一智慧钢铁城和能源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等一大批项目正式落地株洲,坚持创新驱动,以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为核心,着力构建3+5+2产业体系,将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打造成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提质改造服饰、陶瓷两大传统产业,推动全市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通过一减一加、一退一进,有力地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年过去,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株洲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安全至上、创新为要,聚焦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总任务,努力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污染治理、绿色发展上创造新业绩,在改善财税质量、提高居民收入上取得新成效。

2019年,株洲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0.3%,均居全省第一;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增长16%,占到全部工业比重的75%;新增“四上”企业突破60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10.2%,高质量发展评价位居全省前列!株洲以优异的成绩交上一份年终答卷。

旧貌新颜重塑动力之都

株洲,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将株洲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株洲,曾经诞生过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等223个中国工业史上令人自豪的第一,并拥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三大标志性名片,其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株洲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是,一幅宏伟的战略蓝图开始描绘:把发展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聚焦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动能,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由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以及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构成的“3+5+2”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质量调研核查组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考察。

为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充分发挥“动力株洲 质量先行”的城市质量精神引领作用,成立了高规格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株洲市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株洲市贯彻实施“中国制造 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每年安排3000多万元质量工作经费,对品牌创建、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进行奖励;成立了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10支基金,规模达130多亿元;设立500万元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专项激励基金,引导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获得各类认证。

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犹如给企业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被称为中国高铁“心脏”的IGBT芯片是能源变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这项技术一直被德国和日本把控。为支持企业创新,株洲从市级财政中拿出15亿元专门用于支持IGBT技术的研发。当中车株洲所国内首条专业化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投产,打破国外30多年的技术垄断,处于全球顶尖水准时,不得不感慨于市委、市政府“大手笔”的支持。

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创新成果的涌现。世界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行,全球首条智轨营运线正式运行,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世界最大尺寸超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中车株机建成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中车时代电动汽车的新能源客车智能化工厂等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功创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在株洲,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8件,仅株洲高新区,就已诞生了11项世界第一、93项全国第一;全市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88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4家。2019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株洲元素”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球,踏上世界领先“新征途”,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让沉睡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新焕发活力,引导基础雄厚的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技改扩能、转型发展,使其进一步走向高端、强化特色是株洲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开出的又一剂良方。醴陵陶瓷产业绵延千年,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是世界釉下五彩发源地。为促进陶瓷产业升级发展,株州探索出了一条“标准引领+会展经济+清洁改造”的陶瓷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制定了全国首个釉下五彩瓷标准,建成标准化泥釉膜配置中心,填补了国内泥、釉、模三大陶瓷原材料标准化生产空白,生产效率提高了6-7倍,“三废”排放几乎为零。成功创建了全国陶瓷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和全国第一个出口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第二个出口日用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开发了日用瓷中的拳头产品炻瓷。如今,醴陵陶瓷产品中,不仅日用及艺术彩瓷依然占领全球市场1/8的份额, 而且95%以上炻瓷畅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电瓷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电瓷绝缘子及军工陶瓷新材料等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基本建成一条涉及陶瓷材料、制造、机械、颜料、商务五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醴陵陶瓷成为株洲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样本,带领着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真抓实干打造幸福之城

株洲是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近年来,全市贯彻“动力株洲 质量先行”的质量精神,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不论是清水塘工业区的整体搬迁还是“动力谷”的打造,都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加快推动“株洲速度”向“株洲质量”转变的战略布局。连续多年将“质量强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制定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和质量惠民工作的指导意见,形成完整的战略规划体系,提升了质量工作政策引领力,彰显了坚持高位推动的决心;市委、市政府牵头,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格局,强化了组织保障;市财政出资20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采用市场化手段,投资优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金融推动质量工作全面提升,使激励机制得以完善;将品牌战略纳入《株洲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推动品牌发展,为企业发展树立了品牌标杆。

作为质量强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推进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工作。一年来,1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株洲,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8项、国家标准46项、行业标准51项、地方标准8项,完成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试点,1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试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并以全国最高分通过验收。

二是强化检验检测。全市已建立起层级分明、分工合理、保障有力的检验检测体系。已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7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3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7个,市级检验检测机构98个,在城区68个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设立食用农产品快检室,覆盖城区80%以上的流通领域。

三是强化计量服务。大力推进法制、工业、工程、能源计量监管,全市计量从传统的单一计量向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纵深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计量检定机构14家,并授权37家企业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共建立各项计量标准214项,其中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46项,共有5家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是强化质量管理。大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广泛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质量信用等级评定、QC小组活动等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中车时代电气“双高双效”高速牵引管理模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双创新·五安全”质量管理模式等独创的先进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质量管理的标杆,并荣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全市共有8个小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4家企业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五是强化技能培育。投资逾200亿元,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共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7家、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35家,全市9所高职高专、26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覆盖了3+5+2产业体系。不仅涌现了曾艳梅、柳祥国、盛金龙、易冉等一批获得国家级荣誉的时代大国工匠,也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队伍。

“株洲就像是一列高速奔驰的动力机车,火车头的作用至关重要。”株洲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找准质量工作的定位,通过抓好3个作用,来配合、帮助并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标准引领作用。瞄准国际标准,制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质量标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中车株洲所成为了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8)秘书处承担单位、IEC/TC9(国际电工委员会/铁路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技术委员会)国内对口单位。动力谷内企业先后牵头制定了101项国际标准,417项国家、行业标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以全国最高分通过验收。二是强化品牌影响作用。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以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为支撑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世界动力谷”。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了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全国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成为了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金名片”。电力机车、动车组、城轨等产品出口到世界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占全球市场的27%,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和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最大的出口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培育成为了全国唯一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研制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形成了整车、零部件、检测、销售、汽车赛事、汽车文化完整的产业链。三是强化标杆示范作用。以时代电气、中车株机、中国航发、北汽株洲分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质量标杆企业,通过对供应商实行同质化管理、技术攻关等举措,带动了株洲乃至国内同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质量水平的提升。

株洲市市长阳卫国(左五)参加中国动力谷展示中心开馆及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

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全面发展,提升质量工作整体协同力,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和“百个产业集聚区、百种重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全面落实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旅游服务、餐饮酒店、文化娱乐、学前教育、家政养老、政务服务等行业标准化工作,建成8个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试点项目,培育出一批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企业。重点开展湘江污染防治“一号工程”、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改控制和燃煤锅炉改造等一系列综合整治,主要地表水体水质优于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树绿了、天蓝了、水甜了。株洲市的居民们最觉得惊叹的,莫过于200多座“建宁驿站”的正式启用。这些有别于普通公共厕所的建筑大气古朴,因外延出除公厕区外的环卫工人休息室、母婴室及第三卫生间、城管岗亭,让人感到格外方便;智能循环空气清新口、自动调节水温的洗手池、微波炉、急救药箱、免费WiFi、公益雨伞、图书漂流角一应俱全,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温度,被株洲市民纷纷点赞,并笑称“比自家的厕所好多了”,言语间满满的开心和自豪。

运行中的株洲智轨

株洲始终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坚持质量惠民,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75%,建设的湘江风光带、神农城、建宁驿站、市民中心等一大批代表株洲质量的重大民生项目,让市民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质量提升带来的改变,让这座古称为“建宁”的城市充满了整装待发的朝气。

三月,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动力之都”有点宁静,但在高新区动力谷,机器隐约的轰鸣声已经奏响了春天的第一乐章——

中车株机公司已于2月11日启动复工复产,员工复工率超过90%,全面进入生产阶段,所有海内外项目已悉数步入正轨;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7000余名员工返岗,日均安排20余名试验人员实施各类重点试验;

中车株洲电机公司,全速推进南非22E机车、澳大利亚SCT机车、印尼雅万高铁等7个主要项目的牵引电机、变压器生产;

为主机厂提供配套的九方装备集团,在接到动车、工程车、齿轮箱等重点项目订单后,加班加点保障生产稳定开展。

……

从“龙头”国企到中小民企,从主机厂到配套厂,整个产业链都已“动”了起来。

“动力谷”就像只火车头,正带领株洲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跑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王融国采写)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