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访延安木兰故里

2019-11-14 10:33:03 中国质量报

□ 张淑兰

夏日的一个早晨,趁太阳还没升高,我就乘车来到了延安万花山。

万花山位于延安城西南15公里处的杜甫川中,因山上生长着野生矮牡丹,所以万花山也被称为“牡丹山”。这里也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花源屯村所在地,经过近些年的修复建设,万花山已成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天然大花园。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花山景点的牌坊。牌坊是进入万花山的山门,为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是四柱七楼玻璃瓦作牌坊,牌坊正面书有“延榆胜观”,向里横额书有“名城圣境”。一进牌坊,或许是出于对花木兰的崇敬,我的心立刻就肃然起来。随着太阳的高升,我渐渐步入木兰陵园,这是一个静谧而安详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踏上木兰陵园的阶梯,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木兰一边织布一边打算替父从军的画面。虽然这首诗写的年代已经不可考证,但木兰的故事却源远流长。据说,木兰原名姓魏,名木栾,其父叫魏应,居住在万花山下的花塬村。汉文帝时,匈奴大举南侵,17岁的花木兰担心父亲年事已高,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花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战士们一起杀敌,但是,她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数十年后凯旋归来。皇帝因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为朝廷效力,不过,花木兰却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木兰死后,葬于延安万花乡花塬头村,她的陵墓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延安市政府重新修复了这座陵园,修复后的木兰陵园庄严典雅,为古典式建筑群。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木兰跃马横剑,飒爽英姿,气魄非凡。

从木兰陵园出来,路对面有一湖,曰:牡丹湖。牡丹湖由杜甫川水截流筑坝而成,湖面并不胜阔,登山赏花之余,亲朋好友驾一轻舟,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顿觉赏心悦目,乏困俱消。湖的东畔建有玻璃瓦顶彩色梁柱的水榭亭,十分醒目,穿过大坝,过一小桥方可上山,小桥呈拱型,桥栏雕刻着精细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桥中心下侧镌有“黄紫”二字,黄指“姚黄”,紫指“魏紫”,同为牡丹的良种,镌刻在这里,大有万花山牡丹皆良种之誉,寓意此桥为牡丹花而建。

游完牡丹湖,便不自觉地沿着一条小路走进了延安民俗文化村。这里集中而系列地展示了陕北黄土风情文化。近几年,陕北黄土风情旅游,是延安人引以自豪的旅游资源,当游客漫步民俗文化村,延安民间艺术的瑰丽和丰富总会让游人大饱眼福。

不知不觉中,太阳即将下山,民俗文化村那土黄色的门窗和五彩的窗花在霞光里显得格外耀眼、动人。此时,木兰陵园的黄土皮,也披上了一片金光,散发着泥土的香味,给人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转身离开的瞬间,我仿佛耳闻车辚辚,马萧萧,一个身披铠甲的女子,左手握缰,右手执剑,正自远而近地向我们走来。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