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逶迤腾细浪
——中铁上海工程局浩吉铁路施工纪实
□ 张 刚
9月28日,浩吉铁路(原蒙华铁路)开通运营,在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蒙华铁路16标管段内,一列列万吨煤炭专列穿越大中山隧道、峡河特大桥后,一路南下,在崇山峻岭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蒙华铁路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铁路,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运煤重载铁路,通车运营后,中国铁路正式进入“新重载时代”。中铁上海工程局蒙华铁路项目担负着16标段44.86公里的施工任务,标段内特大中桥18座、隧道14座,桥隧相连,占比85.3%,为全线之最。
鏖战大中山,吹响“蒙华集结号”
从空中俯瞰,蒙华铁路大中山隧道出口座落在笔直的悬崖峭壁之上,桥隧相连的钢铁大道由隧出山,似“蟠龙”腾飞。该隧道地处北秦岭褶皱带,存在高地温、岩爆、突水突泥、围岩坍塌等地质灾害,而且需要穿越12条断层和6处节理裂隙发育带,隧道掘进,绝非易事。
将隧道进口40米暗洞优化为明洞,3号斜井平移了710米,长度缩短了406米,变更为横洞,总体工期提前了近4个月——2015年7月,该项目进场后对大中山隧道原设计进行了几项大胆的优化,大幅缩短了工期。施工中,该项目69天连续24小时三班作业,将红线高程达43米、有14层楼高的山峰,搬山卸岭,填筑两个山谷,工程施工堪称“愚公移山”“翡翠镶嵌”。
重点突破,创造“蒙华速度”
大中山隧道施工中,该项目引进三臂凿岩台车,使得隧道钻孔爆破两个作业面的作业人数由原来的36人减少到6人,月均掘进进度由原来的150米提升到180米,创造了单座隧道单日进尺42米、仰拱日浇筑168米的“蒙华速度”。2018年5月27日,大中山隧道提前5个月实现顺利贯通。
在峡河特大桥跨越宁西铁路曲线转体梁施工中,该项目引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提前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38.9米的高空,将长88米,重达6818吨,相当于3节多高铁车厢长度,1200余头成年大象重的曲线梁顺时针转体38度,实现精准对接,刷新了我国重载铁路桥梁转体高度。
创新驱动,多项施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围绕“长大山岭隧道机械化施工”研究课题,该项目管理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创效。在湿喷机械手运用方面,对喷头与岩面的距离控制、湿喷机械手压力控制等进行反复试验,不仅加快了初支进度、降低了粉尘,而且减少人工80%,回弹浪费由60%降低到10%,综合效益明显。
该项目还先后攻克了隧道高落差反坡排水、24米栈桥长段落施工、成套化工装设备应用等难题,取得仰拱栈桥清基装置、隧道施工仰拱矮边墙缝接茬钢筋固定装置、仰拱栈桥矮边墙边模排水装置等国家实用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多项施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环保,工程建设也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中山隧道位于素有“河南后花园”之称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境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在五里川站场,为了不给母亲河头上留下“伤疤”,该项目征得业主同意后,取消了原设计90万填方的“料源”临时用地,利用隧道、劈山开挖的弃碴加工作填料,达到了环保、节能的“双丰收”。
同时,该项目还在各隧道口设置了三级环保沉淀池,在拌合站设置了五级废水沉淀池,处理过的水重新用于隧道内打钻开挖、文明施工场地冲洗、混凝土生产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施工生产废水零排放,保证管段内各支流清澈地注入丹江水库。
青山依旧在,列车呼啸而过。1600多个日日夜夜,中铁上海工程局全体建设者们,为了肩负的重任,一路沐雨栉风,一路披荆斩棘,确保了国家重点工程——蒙华铁路建设各项施工生产目标顺利实现。
开通运营一个月前,蒙华铁路正式更名为浩吉铁路。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