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质量情怀不改
·致读者·
忆往昔,质量情怀不改;话成长,激情岁月难忘;说相遇,感恩知音陪伴;看未来,携手再普华章。在《中国质量报》创刊30周年之际,本报今日推出特刊,回顾30年来走过的难忘征程,新老质量报人为之做出的不懈努力,记录广大读者对质量报的关爱与支持,以及市场监管行业与各界人士对质量报未来发展的期待。
30年,《中国质量报》以“中国质量的记录者、质量强国的观察家”为座右铭,从最初《中国技术监督报》对开4版的双周刊,发展成为一张周五刊,在质量新闻领域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报纸。长期以来,在市场监管系统和广大读者的关爱、支持、呵护下,《中国质量报》从小变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质量新闻传播核心媒体。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体质量报人将以此刻为新的起点,在经济社会改革进步的大潮中,充满豪情,肩负起质量新闻人的光荣使命,讲好新时代质量故事,记录下市场监管领域的华彩乐章,续写新的辉煌。
“初心不变 壮志未改”
——访原中国技术监督报社第一任党委书记李明文
□ 本报记者 何 可
8月9日上午,在河北燕郊的燕达养护中心内,一位90岁高龄的矍铄老者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在他悠悠的陈述中,30年前,《中国质量报》前身《中国技术监督报》创刊的一幕幕缓缓呈现。
这位老者就是李明文,原中国技术监督报社的第一任党委书记,《中国技术监督报》的“创刊元老”,在他的见证下,报纸从“呱呱坠地”走向“三十而立”……
据李明文回忆,《中国技术监督报》的孕育阶段,经历了“社所合一”与“报所合一”两个重要时期——
1983年至1988年,中国计量出版社与原国家计量局情报所合署办公、“社所合一”。这一时期,为以后《中国技术监督报》的创办奠定了“经济基础”。
1989年至1996年,中国计量出版社与原国家计量局情报所分开,在情报所组建中国技术监督报社。该“报所合一”时期,又为报纸的独立运营创造了“体制基础”。
其间的1988年7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由国家经委质量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合并组建成立。李明文说:“当时,国务院所属的各个部委和单位都有自己的机关报,只有新组建的国家技术监督局还没有。为了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标准化、计量和质量意识,在首任局长徐志坚的倡导下,办一张属于系统的机关报,便很快提到了日程上。”
考虑到原国家计量局情报所有较为丰富的办报办刊经验,创办报纸的任务就交给了原国家计量局情报所。
1989年1月28日,经国家技术监督局申请,国家新闻出版署以(89)新出报字第76号文批准出版《中国技术监督报》(对开四版周报)。
“拿着国家技术监督局批下来的30万元开办经费,靠着原国家计量局情报所的工作班底,用着中国计量出版社的办公场所,又招揽了一批年轻人,《中国技术监督报》就开张了。”在李明文的回忆中,创刊的记忆就是如此“蜻蜓点水”,但“初出茅庐”的报纸却为大家带来了惊喜。
1989年3月23日,《中国技术监督报》试刊号第1期正式出版,到同年7月共出版了5期。同年8月17日,报社正式宣告成立,下设编辑部、通讯联络部、群众工作部等业务机构。
“报纸紧紧围绕产品质量问题和市场商品质量问题进行宣传报道,不仅提高了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声誉,还揭露了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和掺杂使假商品,受到广大读者和消费者的欢迎。”李明文说。
《中国技术监督报》的定位是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机关报,但是它面向各行业、服务全社会,兼具专业性与社会性的定位,为发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自己赢得了忠实的读者群。创刊后的第二年初——1990年3月10日,航空航天工业部质量司还主动发函呼吁各相关部门“抓紧做好订阅《中国技术监督报》工作”。
这封函件里如此评价到:《中国技术监督报》是各行业从事技术监督工作的同志及时了解国家技术监督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是质量管理部门、检验部门、标准计量部门同志的必读报纸,也是各单位从事技术监督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明文说,质量工作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质量话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永恒话题,希望《中国质量报》初心不变、壮志未改,在新时代昂首阔步再出发,成为一张更富战斗力的报纸,不负广大读者的期待。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