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倩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就是被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经常提起的“马太效应”。笔者通过对今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的产销数据分析发现,在最近持续低迷的中国车市中,这条法则更为凸显。
从乘用车的分国别市占率来看,在总体产销量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今年前7个月,日系、德系的市占率分别达到了23.5%和21.8%,同比上升了2.1%和3.7%;而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占率却由去年的43%下降到39.1%,降幅近10%。相比拥有较多知名品牌汽车的德系、日系车,中国品牌汽车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品牌号召力上仍有较大差距。
从我国乘用车市场看,多个月份的数据均显示,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虽然也呈一定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低于行业降幅,占汽车销售总量比例有所上升,集中度有所提高。以前7个月为例,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车企销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4%,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可以推断,非前十汽车企业的销量降幅要远远高于行业降幅,日子比前十企业更为艰难。
品牌方面,上半年豪华品牌整体销量超过140万辆,同比增长7.2%,跑赢整个车市大盘。其中豪华品牌传统三强奔驰、宝马、奥迪依然强势,继续领跑整个豪华品牌市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它们基本都完成了主力车型的换代升级,再次提升了豪华品牌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高举低打”的竞争策略,降低了豪华品牌准入门槛的方式,以收割更多合资甚至自主品牌的潜在消费者。在总量销量下滑的情况下,豪华车品牌的销量上涨,更反衬了中低端车销量的大幅下降。
其实,汽车市场中的马太效应始终存在,只不过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加凸显。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步入汽车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车市享受到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实现了28年的高速增长。大河有水小河满,靠着国内庞大的汽车市场,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无论是高端品牌,还是中低端品牌车,各家车企由于定位的不同,都能够分得一杯羹,取得不错的成绩。
然而,近两年来中国车市的竞争不断加剧,车企开始进入淘汰赛。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由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降低,低价经济车型目标人群的消费能力最先受到损害,消费欲望下降,反之亦然,这就造成了总体销量出现下降的情况下,高端品牌汽车销量逆势上扬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车企开始充分展现竞争力。一是采取了降价促销的手段。二是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但强势车企由于具备技术和财力优势,在降价让利方面,能够保持和相对弱势车企相同甚至更高的水平。在产品升级方面,能够尽快推出新车型,丰富产品阵营。在此情况下,品牌知名度越高的车企,市场号召力就会越强,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多,这势必会对一些原本处于市场相对弱势地位的品牌形成压制,导致利润减少,甚至被淘汰。
显而易见,马太效应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让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脱颖而出,这对国内的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对于目前市占率持续下降的中国品牌而言,还需要下苦功夫。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