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19年第一批车型测评结果发布
甲醛健康危害指标优良率仅为50%
本报讯 (记者王 辉)7月18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管理中心在京发布“中国汽车健康指数(C-AHI)”2019年第一批车型测评结果。
本期共发布10款车型测评结果,其中3款自主品牌、6款合资品牌及1款进口车。囊括8款燃油车、1款纯电动车和1款混合动力车,本次测评在VOC/VOI之外,首次发布车辆电磁辐射(EMR)测评结果。
从本次10款车型的VOC/VOI测评中发现:
首先,甲醛平均管控水平并不是很好,常温下测得的车内甲醛浓度略高。整体来看,常温下甲醛健康危害指标是VOC板块最大的扣分点,10款车型该指标无一满分,优良率仅为50%。
其次,一些气体联合毒性须重视。在此次测评过程中还发现,车内空气中浓度最高的物质组分主要是正十烷、正十一烷、正十二烷、2,2,4,4,6-五甲基庚烷、甲苯,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虽不及苯和甲醛等物质,但作为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其与“五苯三醛”叠加后的联合毒性。车内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浓度水平,比单种VOC浓度更能反映汽车企业对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综合管控能力。据了解,为研究TVOC,本次测评也对车内TVOC含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发现车内空气中含量最高的25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含量的85%,且不同测评样车常温下TVOC结果差异较大,说明汽车企业对TVOC的管控水平有明显差别。同时,高温状态下TVOC散发量普遍高于常温,至少在2倍以上。关注TVOC有助于督促汽车制造企业提升VOC管控水平,设计开发和生产更健康的车,因而TVOC的测评也已纳入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测评规程下一步的优化计划。
另外,部分车内气味可能“有毒”。本次测评的部分样车车内也检测出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影响车内气味的物质。例如,具有果香味的磷酸三乙酯在高剂量下可能使人产生麻醉现象,具有苦杏仁味的氯苯在低浓度下即可麻醉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酮样气味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出的2B类致癌物清单中榜上有名,具有泥土味的环己酮则是3类致癌物。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车辆的橡胶、增塑剂以及防老剂等材料,在本次测评样车的车内检出量很低,但消费者若发现新车内出现明显的这些气味,需要引起警惕。
下一步,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管理中心将加强与汽车企业以及医疗、通信等相关行业的沟通交流,深入推进VOC/VOI和EMR板块测评规程的优化和完善,并推出车内颗粒物(PM)、车内致敏风险(VAR)两个新板块的测评标准,丰富车内环境健康的测评维度。同时,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工作组还将致力于车内环境健康相关知识的科普,强化消费者宣传和教育,提升消费者的车内环境健康意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