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开始,上海外卖将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叉子、刀等餐具。违反规定者,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处罚。条例实施在即,网友议论升温。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控制一次性用品会给个人生活带来不便,降低用户体验,但从社会发展大局看,这样做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利在长远。
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已经成为生活常识。上海市出台这样的规定,虽说是从监管商家入手,但更需要广大消费者配合,否则便难收实效。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将“小事”放大,对消费者“从我做起”的一种提醒。然而,不容乐观的情况是,不少消费者过于执着于该规定可能对“我”造成利益损失,因而不愿意做出牺牲,缺乏配合的意愿和行动,或最终导致收效低于预期。
“限塑令”(2008年6月1日起施行)便具有警示意义。该政策刚刚推行时,民众一边倒地支持,期待白色污染因此得到治理。但11年过去了,如今塑料袋的使用量似乎并未减少多少,许多人还是该用用该扔扔,白色污染依旧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忧,控制一次性餐具使用的政策若缺少消费者的配合践行,或许也难逃沦为一纸空文的命运。
环保专家指出,上海出台这样的政策,其初衷与“限塑令”相似,都是通过将某种产品的使用变得“不方便”,来倒逼消费者尽可能延长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从而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但在一次性餐具这个领域,由于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形成习惯和依赖,短期内很难改掉,所以单纯地从供给端柔性限供,而不能在需求端形成抑制,恐无法取得理想的减量效果。
一个无奈的现实是,追求方便、省事、便宜是人的本性,而一次性用品行世,恰由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反复循环使用的物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效率、携带、卫生的要求。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省去清洗、消毒的麻烦,而消费者为了使用方便和所谓的卫生,两者一拍即合。于是,一次性用品应运而生,铺天盖地而来。不仅一次性餐具司空见惯,甚至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不夸张地说,只要人们想用,什么东西都可以制成一次性的。
一次性用品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产物,但与之伴生的危害却恰恰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讽。如果说商家在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上表现出了唯利是图的本性,对社会缺少责任意识,那么消费者贪图生活便利,即使知道一次性用品的危害也不想放弃使用,不愿意为此做出牺牲,则可视为另一种唯“利”是图,这当然也是一种反讽。
显然,我们现在需要对当下过度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进行反省了。对于上海出台限制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政策,有网友表示:“虽然可能会多花钱,也会不方便,但我支持这样的规定,以后点外卖坚决不要一次性餐具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这位网友这样,能够消除对一次性用品的认识误区和消费依赖,愿意为绿色环保做出牺牲,那么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早在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就已经规定,对列入规定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如餐馆用一次性餐具、宾馆用一次性洗漱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制定措施进行限制。上海出台限制一次性餐具的规定,所依者正是该法。这表明,我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也是非常坚决的。在政府已经开始郑重地向一次性消费说“不”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是否也该拿出点牺牲精神对违背环保理念的生活方式说“再见”呢?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