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谁该为环保做出牺牲

2019-06-28 09:47:39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开始,上海外卖将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叉子、刀等餐具。违反规定者,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处罚。条例实施在即,网友议论升温。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控制一次性用品会给个人生活带来不便,降低用户体验,但从社会发展大局看,这样做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利在长远。

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已经成为生活常识。上海市出台这样的规定,虽说是从监管商家入手,但更需要广大消费者配合,否则便难收实效。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将“小事”放大,对消费者“从我做起”的一种提醒。然而,不容乐观的情况是,不少消费者过于执着于该规定可能对“我”造成利益损失,因而不愿意做出牺牲,缺乏配合的意愿和行动,或最终导致收效低于预期。

“限塑令”(2008年6月1日起施行)便具有警示意义。该政策刚刚推行时,民众一边倒地支持,期待白色污染因此得到治理。但11年过去了,如今塑料袋的使用量似乎并未减少多少,许多人还是该用用该扔扔,白色污染依旧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忧,控制一次性餐具使用的政策若缺少消费者的配合践行,或许也难逃沦为一纸空文的命运。

环保专家指出,上海出台这样的政策,其初衷与“限塑令”相似,都是通过将某种产品的使用变得“不方便”,来倒逼消费者尽可能延长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从而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但在一次性餐具这个领域,由于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形成习惯和依赖,短期内很难改掉,所以单纯地从供给端柔性限供,而不能在需求端形成抑制,恐无法取得理想的减量效果。

一个无奈的现实是,追求方便、省事、便宜是人的本性,而一次性用品行世,恰由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反复循环使用的物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效率、携带、卫生的要求。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省去清洗、消毒的麻烦,而消费者为了使用方便和所谓的卫生,两者一拍即合。于是,一次性用品应运而生,铺天盖地而来。不仅一次性餐具司空见惯,甚至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不夸张地说,只要人们想用,什么东西都可以制成一次性的。

一次性用品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产物,但与之伴生的危害却恰恰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讽。如果说商家在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上表现出了唯利是图的本性,对社会缺少责任意识,那么消费者贪图生活便利,即使知道一次性用品的危害也不想放弃使用,不愿意为此做出牺牲,则可视为另一种唯“利”是图,这当然也是一种反讽。

显然,我们现在需要对当下过度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进行反省了。对于上海出台限制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政策,有网友表示:“虽然可能会多花钱,也会不方便,但我支持这样的规定,以后点外卖坚决不要一次性餐具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这位网友这样,能够消除对一次性用品的认识误区和消费依赖,愿意为绿色环保做出牺牲,那么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早在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就已经规定,对列入规定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如餐馆用一次性餐具、宾馆用一次性洗漱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制定措施进行限制。上海出台限制一次性餐具的规定,所依者正是该法。这表明,我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也是非常坚决的。在政府已经开始郑重地向一次性消费说“不”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是否也该拿出点牺牲精神对违背环保理念的生活方式说“再见”呢?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