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食品安全工作是社会性工程

2019-06-06 10:01:16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李宁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足见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彰显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神经紧绷、忧心忡忡。食品问题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屡打不绝。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能吃什么?有网民更是恶意搞笑、无奈吐槽:“我们吃东西是为了活命,而不敢吃东西是为了保命。”

玩笑段子虽然夸张,却道出了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不满——还有什么比食品安全更能让人如此纠结和揪心?

食品问题频繁发生,原因到底在哪里?笔者以为,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终究还是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问题。每起食品事件无一不反映出个别从业者所存在的道德沦丧、目无法纪、良心泯灭、诚信缺失等种种恶习,纵观食品行业的种种乱象、黑幕丑闻,无不是这些不良习气的外在表现。每次出现食品问题,公众和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指责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把问题的主要责任推卸到监管部门,而忽略了食品从业者的第一主体责任。诚然,监管不可或缺,但是大大小小的食品企业点多面广、铺天盖地、无所不在、数量繁多,有限的监管力量在面对海量的食品企业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幻想仅依靠监管部门一家就能管好食品安全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有企业在主观上希望自觉自愿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才是根治问题的“最佳良药”。

另一方面,归根结底食品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整治食品问题当然也是一个社会性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发力。除了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这“四个最严”,还需要公民社会公德的养成,食品从业者素质的提高,诚信机制的建立,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全体公民的参与。食品问题曝光后,公众和舆论不要动辄横加指责,作出极端化的判断和情绪化的表达,而要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和社会背景,找出问题症结后才能对症下药。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出现的诸多食品问题,有产生它的原因,要想消灭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据报道,日本和台湾地区早年也有“地沟油”上餐桌现象,后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法治文明高度发达时,这些食品安全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民生福祉和百姓幸福指数,对此,政府高度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维护食品安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社会应共同参与、积极行动,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这项社会性工程,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真正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