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今天,我们和雨果一样心怀期待

2019-04-18 09:56:55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王立彬

心痛!美丽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作为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民族,中国人民表达着对人类艺术瑰宝之殇的无限痛惜。

通过文学艺术、邮件照片、通信家书,巴黎圣母院早已走进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中译本《活冤孽》。几年后《孽海花》作者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1949年前后,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出版,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史。爱憎分明的中国人,喜爱这部作品。

爱文化、爱艺术,追求正义、崇尚善良,是人类共通的情感。1956年第一部同名电影问世以后,巴黎圣母院通过银幕,更加具体真实地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座美丽的哥特式建筑,成为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美的象征、敲钟人卡西莫多善的象征。

有文化、爱和平的中国人,对人类艺术明珠巴黎圣母院充满历史感情。中国人记得,在自己祖国饱受侵略凌辱,圆明园陷入熊熊大火之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拍案而起,于1861年11月25日撰文,以愤怒的语言,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强盗的残酷暴虐,为中国民众、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明打抱不平。

100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住在昏暗潮湿、拥挤不堪的地下室,却没有忘记去参观巴黎圣母院。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巴黎圣母院形象离中国人更近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目前自费赴法旅游的中国人每年高达200多万人次——巴黎圣母院蕴含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这也是面对不幸我们为之心痛的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之凋萎,情何以堪。特别是当真善美在曾经与现实中融为一体时,情感之深尤其如此。今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同维克多·雨果在一起,叹惋一座历史建筑的损毁,更期待烈焰之后的美好重生。 (据新华社电)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