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民彤
据近日的《人民日报》报道:2018年,国学普及读物的销量比上一年增长131%,古籍善本影印本的销量比上一年增长近200%,经、史、子、集四部中,除了经部,其他三类销量增速都超过110%……
另外,一些知名古籍出版社的权威版本销量也十分火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套装上下册)、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套装全10册)2018年销量比上一年增长近150%,商务印书馆的《西游记》2018年销量比上一年增长近500%……不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古籍类图书的品种增多、销售加速,正在成为趋势。
“读者对古籍的需求是迫切的,中华书局普及性古籍的销量每年都在增长”,中华书局总编辑顾春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两套面向大众读者的丛书,“中华经典藏书”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年发货码洋达1.5亿元,《论语译注》等畅销书的年销量在数十万册。
而根据开卷公司的统计数据,2018年,《论语》在售版本有3338个,《史记》在售版本有2315个,《红楼梦》在售版本3658个,《三国演义》在售版本2847个……
这一组组的古籍文化经典销售数据让不少人感到惊讶,书评界和读书界有文化评论说,阅读文化生活正在迎来“古籍热”。
“古籍热”的出现,是与当下文化环境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热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内涵,承载其内涵的古籍文化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且,这也体现了古籍文化阅读者的读书自觉、文化自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古籍文化热的兴起,显然是得益于这样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今,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而在这样的“碎片化”“浅阅读”时代,深奥的传统的古籍、经典,却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进入当下的阅读生活,这种文化现象耐人寻味。
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固然是有很大区别。而古籍经典,则因为作品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所以,无论哪个时代,古籍经典都会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精神世界中、阅读文化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位置。
首先,阅读经典古籍,实际上是与古人的精神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此来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人类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当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生态的问题……大都可以从经典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
经典古籍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精神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基因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历史也好,文化也好,是既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我们就不能轻视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古籍文化、经典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且必须的。
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古籍经典阅读正是我们汲取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源泉。经典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古典文学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自然观的教育、历史的教育等,对于我们今人的文化观、历史观、审美观都有积极的影响,对我们的治学、做人都有好处。
从经典古籍文化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仁爱、诚信,我们能够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这对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