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地瓜“新生”背后的精致农业“密码”

2019-04-04 10:24:30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新华社记者 苏万明

3月,青岛市即墨区丁字湾畔的田横镇河东村,春寒料峭。半山腰处,一所挂着“青岛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田间学校’”牌子的木屋内,来自附近村子的十几位农民,正在向青岛薯之恋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了解红薯种苗二次脱毒和平植技术,为今年红薯种植做准备。

“我们老习惯是斜插法,结的果实多是‘爷孙组合’,大小不一。现在用水平栽法,结的果实是‘多胞胎组合’,大小匀称,商品率就高了。”40岁的田横镇王哥庄村村民于垂旭深有感触地说。他2018年辞去了远洋运输公司跑船的工作,回到老家种起了地瓜。

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梅亦兵介绍,即墨区不少耕地属临海丘陵地带,气候、水分、土壤等条件都很适合种植地瓜。然而,此前,由于销路不畅,加上品种老化,产业逐渐萎缩。

变局发生在最近几年。2015年,青岛薯之恋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丁字湾畔成立,开始以“有机农产品”的高标准种植地瓜。

“薯之恋”理事长刘君芳介绍,合作社引导农户实行土地休耕,每年用黄腐酸钾有机肥“养地”,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青岛等地的农科院、农业院校合作研发地瓜新品种,并从日本等地引进新品种,开展地瓜种苗脱毒培育技术,解决地瓜多筋、木质化等品质退化问题,增强其糖度等指标。种植过程中,开展种苗二次脱毒;使用平植法,控制植株数和结果数,并辅以“蛤蜊竹粉”和“蒜皮粉”两种自创的、拥有专利的有机肥,提升地瓜形状和口感。利用电商渠道解决销售后顾之忧,每公斤售价14元至24元,还供不应求。目前,合作社自有基地20公顷,带动农民签约种植130多公顷,带动农户单位面积增收2000元至3000元。

“我们这一带养殖水面很大,以前哪知道蛤蜊还有这个用处啊!”70岁的田横镇雄崖所村村民陆宗起说。当地企业和农民“眼前一亮”,纷纷效仿或加入合作社。

当地政府也及时跟进,帮助“即墨地瓜”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引导农户和企业合作。2018年2月,“即墨地瓜”顺利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农民种植地瓜的积极性更高。2018年,即墨区地瓜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公顷,比2017年翻了一番。

近年来,当地企业牵头,已和本来生活、中粮、天猫、每日优鲜、春播、京东等国内电商平台签约,成为它们的优质供应商。其中,“即墨地瓜”已经成为京东的“爆款品”。京东和当地一家企业一签约就是3年,要求其种植面积从去年的200公顷扩大到今年的330公顷,明后年达到600多公顷和2000公顷。“一度沉寂的即墨地瓜产业,正在迅速红火起来。”梅亦兵说。据了解,目前,当地又开始酝酿推广蔬菜型、保健型、淀粉型等功能型品种,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同时,当地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延长地瓜产业链。比如开发“冰薯”——在产地烤熟后用零下48摄氏度低温速冻、保持原味,再用零下18摄氏度的冷链发送,解决此前生薯保存以及运输过程中变质、损耗等问题。又如,研发利用地瓜提取色素、酿酒等精深加工产品。

“原来种瓜不易、卖瓜更难,很多被当了饲料用。现在是‘翻身’了!”梅亦兵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精致农业正让越来越多传统农产品焕发新生机。“只要新农人眼界放宽,用心提升农产品品质,传统的农产品也大有前途。”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