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区变景区 景区变富区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高标准建设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
□ 本报记者 陈梦竹
为了实现脱贫,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历时3年,奋战1000多个日夜,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初步建成。近日,记者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深切感受到了文旅扶贫为贫困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红利,这种“造血式”扶贫让这一片贫穷艰苦的山区变成了美丽富裕、生态宜居的新乡村。
创造永续发展的新模式
据了解,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前身为“宣汉百里峡”,地处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东北部,距县城120公里,由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土家族乡和樊哙镇组成,是全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地区;辖区有建档贫困村102个,贫困群众达9万余人。景区是一个以地质地貌景观为核心,集多样性生物景观、水体景观、天气天象景观、土家风情和巴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山地峡谷型景区。因为缺乏有效开发,加之交通条件受限,导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据介绍,宣汉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20.94万,贫困发生率19.1%;仅核心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2个,贫困人口2.2万人,属秦巴山区重点扶贫区域。
宣汉县委县政府及相关各部门经过反复实地考察调研,经达州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举全县之力在原百里峡景区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2015年,制定了总投入超210亿元投资计划。景区总体规划面积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四大板块”组成。
从2016年9月开始,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闭园改造提升,经过近两年的奋战,成功打造了大象洞、桃溪谷、画架沟、悬崖栈道、罗盘顶滑雪场、巴部落亲子乐园、桑树坪露营地、巴人山寨、九龙民俗体验一条街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景区于2018年7月通过创建国家5A级景区省级景观质量评价验收,并于2018年8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的建成运营,为宣汉县实现全县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造了可复制的样板,为消除返贫、永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
据悉,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构建了脱贫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国率先规模化、制度化推行景区群众资源入股分红模式。此外,成功探索出了务工带动脱贫、易地搬迁带动脱贫、就业帮扶带动脱贫、产业联动带动脱贫、经合组织带动脱贫等景区脱贫新模式。
“我们把旅游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业精准扶贫,真正实现‘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让山区群众守住绿水青山过上小康新生活。”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坚定地说。
创新景区“融合发展”模式
渡口风情小镇、桑树坪巴人村落装扮一新、错落有致;桃溪谷、渔泉河峡谷幽静、溪水潺潺;大象洞深邃曲回、玄妙神秘;快速通道、内环线宽阔平坦,宛如玉带,两岸草木葱茏、绿树成荫……一位导游告诉记者,景区“雄、险、奇、秀、幽”齐聚,人文特色非常突出,是巴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区,拥有5000多年辉煌历史的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传承。
据介绍,景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巴文化博物馆、全国首个纵向升降“悬挂式”体感观众席场馆。并同步推进巴人山寨、巴人宫、国家非遗民俗展演等12个项目,开展了“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等特色民俗活动,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因巴文化而有魂,因巴文化的植入而厚重,景区的识别度和生命力不断提升。
创新景区“运营管理”模式
巴山大峡谷景区瞄准传统景区“多头管、无人管、不好管”问题导向,探索创新“五位一体”景区管理体制和标准。景区组建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作为指挥中枢,统筹研究协调景区管理重大事项;组建景区管理中心负责景区监督管理;组建景区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景区执法监督检查;引进国际知名公司港中旅协同国有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运营管理;成立景区旅游协会负责行业自律和标准推广。
景区还制定出台了《巴山大峡谷片区民俗发展扶持办法》,在全国率先创新制定《巴人民宿建设指南》《巴人民宿服务规范》和《巴人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3个地方标准,引导景区民宿业态规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目前,宣汉县已培育能人公司55个,经合组织123个,民宿客栈780余家。通过系列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春说。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