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包起帆,男,汉族,浙江省镇海市人,中共党员,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4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51年出生,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与同事共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的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1981年,包起帆亲眼目睹3名工人兄弟死于木材装卸,他强烈地感受到,要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工人兄弟的生命从虎口中夺回来。经过3年艰难攻关,终于在码头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此后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装卸效率也提高了2.67倍。
当时在船上搬生铁、卸废钢都用人力,工人常常累得爬不上船舱,由于作业时灰尘很大,人在舱口一露脸,只见两只眼珠是白的,周身一片乌黑。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包起帆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设备,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其科技成果还实现了产业化,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起帆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获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2011年11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这项国际标准对提高集装箱物流的透明度以及安全和效率,进而引导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6年他开辟了中国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引发了中国内贸水运工艺的重大变革,成为同行公认的开拓者。2004年5月,他和同事们发明的《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创新技术》等项目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一举获得3枚金牌,这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近百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96年,包起帆把目标瞄准了小件杂货的集装箱化和散货的专业化革新,建立内贸集装箱运输模式,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在上海龙吴码头开通。
进入新世纪,包起帆凭着对国际港口业整体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果断把攻关的矛头对准了世界集装箱码头研究的最前端——集装箱自动化堆场上,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码头操控“无人化”上。包起帆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召集团队研究试验,认真探究着方案的优化改进,最终攻下了这道世界难题: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这项工艺使现场无人指挥,吊车无人驾驶,集卡不用逗留,叉车不再出现,所有的指令都从两公里以外的控制中心发出,一切都显得有序、从容。巴黎发明展览会上,这项成果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过硬的技术系统、扎实的试验数据,获得了25位权威评委的一致赞赏,无可争议地赢得了金奖。
包起帆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还获得了三个金奖——“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用于集装箱的电子标签和电子封条的连接方法”“用于集装箱作业的安全装置”,同样瞄准了国际最前沿。前两个创新成果,一举实现了集装箱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传递,巴黎发明展览会评委主席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第三项发明则攻克了集装箱作业安全领域内困扰人们许久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包起帆一人获得四项金牌,打破了展会的历史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包起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匠精神体现的是生产者在技艺和工艺流程上的精益求精,将产品打造成精致的艺术品的精神,同时也是不断将新技术融入产品中,形成的一种持续创新的精神。无论是好的产品还是好的服务,不是说出来的,一定是做出来的。现在国家倡导工匠精神,这就更需要我们去落实,在社会上要形成重视工匠、尊重工匠的好的风气。
(本报记者徐风整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