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萍
我喜欢跟随着节令读古诗,冬至来了,我就读冬至的古诗,去感受节气之美,体会古人的心境和意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里,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诗人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邯郸客店。遇上这个节日,心里不禁思潮翻滚,于是提笔赋诗《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人开篇用平淡的语言述说自己抱膝枯坐灯前,接着笔锋一转,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里,没写一个思字,却以独特的构思,平实亲和的语言,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宋代诗人苏轼在《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中,以轻松的笔调,写了自己在冬至这天冒雨独游吉祥寺的情景。天性浪漫的诗人,即使面对枯草残茎,凄风苦雨,也能安之若素,坦然观瞻名刹古寺,品味出不一样的味道。那份从容雅致,让人羡慕。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诗人杜甫在《冬至》里,通过对偶句和“年年”“忽忽”叠词的运用,表现了时光飞逝,并抒发自己已年老孤独的感慨。又是一年冬至,在人生的暮年,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出仕入朝的风光得意,对比现在长期漂泊的穷愁潦倒、有家不能归,一股思乡与迷茫之情迷漫在字里行间。
唐代诗人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在这首诗里,诗人以自身对气候、环境的感受来推测骨肉兄弟的处境:天冷了,不知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保重自己的身体?是否知道添衣加被?节令已到冬至,飒飒的寒风、纷飞的雪花加深了诗人的担忧,诗人只得通过书信表达着对手足兄弟的关爱,这种关爱感人至深,在寒冷的冬至时节,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节令到了冬至,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元代杨允孚的《杂咏》:“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描绘了一幅旧时北京冬季人们从事数九、画九的生动画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古人用游戏的方式送走寒冬,迎来明媚的春天。
在冬至时节,读着这些古诗,思绪跟着诗人的文字飘飞,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和怅惘,亦能涵养自己的胸襟,为人生铺开一片明亮。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