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深度“走出去”还得靠品牌软实力

2017-11-28 10:28:11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不久前发布《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报告指出,在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回落(全年同比下降2%)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却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83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再创历史新高,首次跃居全球第二大投资国。报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海外投资也从能源类投资向高端制造,特别是品牌类投资转型。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必须注重形成“中国价值链”,提升产品硬实力的同时打造品牌软实力,使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一侧延伸。

提到品牌软实力,实事求是讲,我国企业还有不小差距,而这也正在成为许多企业“走出去”的羁绊。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开始海外打拼,到现在已有20多年,目前每年海外投资总额超过千亿美元规模,成为不容忽视的海外投资大国。然而,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处于不利地位。当前很多条件比较好、回报较稳定的项目,往往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夺得,条件、回报均一般或较差的项目,我国企业才能分一杯羹。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

即使国人引以为傲的高铁,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泰国首条高铁项目,虽然最终由中国企业拿下,但其间遭遇诸多波折,让我们深感品牌之重要。我国高铁技术师从日本新干线系统、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等,如今的核心技术已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但泰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对仅仅只有1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高铁技术了解太少,难免存有“改良版”的质疑。而在高铁的宣传上,过于注重一些虚的东西,比如讲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我国历任领导人与他国领导人的多次会晤、高铁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等,这些外国人并不十分关心,对树立高铁的品牌形象并无实质益处。作为竞争对手的日本高铁,却很容易以“50年安全运营经验”这样的宣传赢得口碑和信任。

事实上,与高铁的情况类似,我国许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并不顺畅,在品牌表现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世界知名传播机构WPP在2017年年初联手凯度华通明略和Google发布首期“BrandZTM中国出海品牌30强”排行榜及报告,就中国出海品牌表现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报告指出,消费者认为中国产品质量已经明显改善,对中国产品的负面认知正在下降,并日益根据效用和适切性而非知名度来选择品牌。但是,由于品牌知名度对消费具有明晰而巨大的导向性,与全球或本土市场品牌相比,中国品牌认知度仍然较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可能性。凯度华通明略的一项研究显示,只有23%的西方消费者能够说出至少一个中国品牌——这一比例相比2012年仅上升了3%。这说明,中国企业对提升品牌知名度仍不够重视,做的工作也不充分。

不注重品牌软实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外国人看来就只是来赚钱的“外人”,无法获得好感,无法融入当地市场,自然也就无法更好发展。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深度“走出去”,这个“深度”的表征之一,就是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品牌认知度、影响力。正如凯度华通明略BrandZTM全球总裁王幸所说,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取得更久发展,摆脱“制造商”或“热门股票”的旧有形象,就必须在品牌上发力,找到有意义并吸引人的差异点。通过讲述富有说服力的品牌故事来展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或许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品牌必须要有品质保证,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要走自己的路,跟风模仿是无法在海外市场赢得消费者接受、认可与追捧的。《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欣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