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活动第二站启动
走进“中华水塔”三江源
□ 闻 烽
8月10日,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第二站,在青海省玉树州三江源地区启动。“寻找中国好水”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环境与生活》杂志共同发起的系列环保考察行动,此次活动的参与人员在5天内对三江源区域生态保护、水质监测、环境综合整治和高原地区生活垃圾处置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在当前严峻的水环境形势下,活动主办方希望借此让公众知晓我国有哪些真正称得上“好水”的水源地,促进全社会高度重视保护水源地。
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总面积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全省面积的43%。三江源保护区既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还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敏感。
据了解,早在2000年3月21日,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和青海省政府就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刻不容缓。青海省政府经过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后,青海省启动禁牧减畜、人工草补播、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工程,范围涉及15.23万平方公里。当地近10万名牧民搬离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青海还实施了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今年8月1日,我国首部国家公园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开始施行,该条例禁止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进行采矿、砍伐、狩猎、捕捞、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违者最高可处20万元罚款。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坚持生态先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取消对三江源地区GDP的绩效考核,将全省近1/3的国土纳入工业禁止开发区域,对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首届“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自2014年7月启动,产生了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入选名单:吉林省靖宇县白浆泉水源地、江苏省沛县微山湖湖西水源地、浙江省千岛湖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水源地和广东省万绿湖水源地。活动内容包括科研机构调研检测、专家评定和公众网络推选3个环节,力争客观全面地对调研的水源地做出科学评估。在“寻找中国好水”的同时,对不注意保护水源地,随意污染水源的行为,也予以客观报道。活动同步在相关媒体开辟了“寻找中国好水”专题报道,最终向社会发布《“中国好水”调查评定报告》。
今年4月,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活动在贵州赤水河流域启动,调研组一行在5天内横跨5市,通过取水样、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资料查阅等方式,对贵州境内赤水河流域的入境、境内、出境等重点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认真调研,这次赴青海三江源的调研是活动的第二站。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