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山东省青岛市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综述

2017-06-23 08:33:12 中国质量新闻网

标准引领 走在前列

—山东省青岛市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综述

中车四方承担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建设

检验员在生产线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感官检验

海信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研发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山东青岛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与标准化有着紧密联系,这种紧密联系,首先源于青岛的工业传统,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标准化。

青岛是中国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随着1899年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修建,机车、船坞、啤酒、缫丝等工业企业先后建造,这些企业在中国工业的标准化进程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青岛也是我国率先提出“标准化+”的城市。2015年12月通过的《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标准化+”战略。将标准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以标准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格局。

近年来,青岛市质监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标准化+”城市发展战略,涵盖了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多领域的技术创新转型发展,强力促进了青岛市整体质量水平提升,在重点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由青岛市质监局等部门组织起草的《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在“十三五”时期形成覆盖经济、社会治理、生态、文化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青岛标准体系框架,在“标准化+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科技创新”“标准化+生态文明乡村”“标准化+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明确重点标准研制、标准体系构建、标准化理论研究、青岛标准样本打造等重点工作。突出提高青岛标准化能力建设水平,使标准化不断从生产领域向贸易、服务领域延伸,从经济层面向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管理层面拓展。

资助奖励推动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2007年青岛市政府在全国较早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和《青岛市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截至2016年,对26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1757个标准化项目进行了5288.6万元的市财政资金资助奖励。

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制修订成绩斐然。筹建了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的“国家家用电器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青岛)”,将为全国家用电器领域提供研发和专利-标准化-产业化创新发展平台。中车四方承担的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建设,是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批复的全国第一批试点单位。同时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试点城市,承担了3项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工作。青岛市人才交流、青岛移动通信服务、青岛赛维电器服务3家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建设,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中期评估验收。青岛市有关单位承担了25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占山东省的60%,居全国同类城市(计划单列市)首位。截至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0余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700余项,行业标准900余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23项。

推进工业标准化,创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10家。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8000余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277项。2006年国家标准委批准青岛高新区为全国13个试点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之一。2012年中德生态园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标准合作示范园区。

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和服务标准规范制定。青岛市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了区域软实力,促进了管理创新整体水平提升。2008年海尔物流公司成为全国首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2011年青岛市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批准为全国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14年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体系,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升了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2003年以来,在花生、花卉、茶叶、蓝莓等特色农产品领域建立了1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化标准化活动。2012年国家标准委在青岛举办“国际标准化知识培训班”;2013年《中国标准化》杂志海外版发行青岛专刊;2015年4月英国标准协会总裁斯科特一行来青岛考察并与青岛市有关方面签署合作协议;同年6月中日韩第14届东北亚标准化合作会议在青岛召开。近年来,海尔集团先后承办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家电安全、洗碗机、智能家电、无线传输联盟等多个国际标准化会议。

开展标准信息服务和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建立了国家标准馆青岛分馆,馆藏量达35万件。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建设面向家电行业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服务试点项目,主导或参与《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通则》等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2012年促成市政府与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签署了共建WTO/TBT/SPS青岛通报基地的合作协议,先后4次代表国家举办、10多次派员参加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活动,就电视、洗碗机等家用电器和有关纺织品标准问题向WTO成员提交建议10余项,大部分意见被措施提出国接受,使企业免受损失约3亿美元。

打造青岛标准创新先行区

按照争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部署,崂山区始终坚持把“标准化+”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全过程,努力打造青岛标准创新先行区。

坚持标准引领,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一是坚持以标准化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道路,对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抢占标准话语权和产品制高点。二是坚持以标准化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着力抓好智慧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培育和应用,引导企业以关键技术的标准创制为切入点,开展标准研究、标准创制和标准实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先进标准。三是坚持以标准化助力特色农业品质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和农产品标准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打造农业高端产业。

崂山区2016年在青岛市区(市)中率先出台了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安排了标准化专项资金,额度比市政府的资助奖励办法还高。沙子口办事处还配套了资助奖励资金,把标准化工作做到了镇、办政府的层级。

崂山区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支撑作用,着力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标准化工作,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和民生事业品质化发展。注重培育标准化服务市场,着力完善标准化服务全链条,构建优越的“标准化+”生态环境。

标准化是质量强区的重要抓手

青岛市市北区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始终将其作为质量强区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市北经济建设的整体水平。市北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起草并向区政府报送了《市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市北标准化工作推进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全区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标准化工作定期会议、汇报制度,全力加强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

位于市北区的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承担了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承担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疾病临床诊疗、动物福利、兽医卫生评估等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立项建议、过程管理、审查报批等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及动物卫生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标委会建立了以诊断技术标准为主,基础、检疫监督、综合防控、区域化管理等技术标准相互支持的国家和行业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完成制定并归口管理现行国家标准115项、行业标准110项,上报主管部门待批准发布标准40余项,管理立项在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项目100余项。

青岛啤酒“宪法式”高标准酿好酒

早在1964年,《青岛啤酒操作法》就成为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国家标准。几十年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完善标准化的体系,建立起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全方位的标准化体系。如今60多家啤酒厂实施原料统一、工艺统一、设备统一、标准统一、人员统一、管理统一的“六统一”质量管理原则,如同“一家啤酒厂”;啤酒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作业指导书,通过1800道质量监测点实施过程检测,确保出厂产品瓶瓶精美、罐罐经典。

高品质是百年青啤生命线。工匠精神在青岛啤酒体现为“好人酿好酒”的酿造文化上。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以工艺原则为“宪法”的标准化管理,编制形成了涵盖32项《青岛啤酒工艺原则》,488条技术标准,1856个检验项目的精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编制了完善的《青岛啤酒工艺原则》,凝聚了青岛啤酒的酿制精华,这些原则涵盖制麦、酿造、包装、工程、公用工程等内容。

“每个工艺原则发布后,公司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工厂的工艺标准,将工艺原则的关键控制点转化为技术标准,就是青啤工厂执行的‘法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酿酒师张沛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一百年来,青岛啤酒一直视质量为“传家宝”,在“能力支撑下的品牌驱动发展战略”框架下,质量管理能力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质量控制标准化是统一运用标准化的质量控制组织架构、仪器、检验方法、管理方法、ERP数据等促进工艺改进提升,确保每一滴青岛啤酒出厂前,都要经历1800道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千锤百炼”。青岛啤酒的原料、工艺控制的一致性,达到了啤酒口感的一致性。青岛啤酒通过系统的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有力保障了青岛啤酒品质的稳定和提高。针对售后质量打造可追溯系统,建立了服务支持及呼叫平台,为质量改进提供了系统平台支持。

“好人酿好酒”是青岛啤酒的百年世训。青啤人真正做到了生产过程“无死角”标准覆盖,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原辅料与酒接触包装材料的采购标准、生产过程监控标准、建立销售仓储物流食品安全监控企业标准,涵盖从源头到销售全过程的内控标准,完全满足欧盟400多项食品安全风险指标的苛刻要求,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

海尔擎起中国智造旗帜

智能制造是我国工业制造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推进重点。海尔集团“基于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互联工厂生态圈建设”获得第23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这一成果或能为中国智能制造探索之路指出前行方向。

海尔大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海尔的智能制造之路,有着以用户为本、生态圈完善、模式可复制等鲜明特色,为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全球家电制造业智能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样本,是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佳实践。

海尔智能制造具有3大特色。一是率先实践了“工业4.0”。弗劳恩霍夫协会生产设备和设计技术研究所所长埃卡特·乌尔曼认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发展比较快的企业,像我们所提到的海尔互联工厂,这样的平台其实已经达到工业4.0概念的标准了。二是智能制造体系完整。海尔围绕家电制造这一核心,在制造流程、物流配套、供应链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布局,实现了各方面的紧密衔接,使互联工厂不只是工厂的改变,而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改变,颠覆了企业组织的全系统、全流程,从而快速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三是认识实践紧密结合。海尔在经营管理方面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的积极探索者,多次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或一等奖。这些成果累积形成了能够与智能制造工具运用相适应的智能制造思想,确保了智能制造革新的不断推进。

海尔的智能制造,将“以用户为本”作为核心,能够通过互联工厂,在匹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大规模定制,对我国制造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海尔近地接触用户,甚至是零距离接触用户,在构建智能制造体系过程中,至始至终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打造的基于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互联工厂生态圈,打造了海尔冰洗空等8大互联工厂。

由海尔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云平台作为信息处理的神经中枢,实现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连接起终端用户、供应商、设计开发者,整合全球资源,让用户需求转化成海尔工厂实际生产的产品。这种智能制造体系,能够成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2016年9月,海尔牵头成立全球家电业首个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正大力支持旗下部门总结梳理发展经验,加快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努力将海尔的成熟思路和模式向别的行业推广应用。

海信国际标准助推激光产业发展

海信自2007年受邀参与IEC/TC110液晶显示用背光源组件相关标准的制定,刘卫东博士担任液晶显示背光组件总规范(IEC 62595-1-1)标准的负责人。

IEC 62595-1-1在最初制定时,在质量评定程序方面如何处理与IECQ的关系上出现争议,刘卫东博士会同国内东南大学王保平教授等专家通过努力协调,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标准在2012年出版。IEC 62595-1-1是国内专家首次主持起草并出版的平板显示领域的总规范标准,标志着国际上对我国在LED背光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的认可。

海信在继续保持液晶电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的同时,开始向激光显示领域发展。海信在2012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EC TC110年会期间提出了在TC110成立激光显示标准工作组的建议。IEC TC110采纳了此建议并在2013年在韩国庆州年会期间正式成立了激光显示标准工作组(IEC/TC110/WG10),由于在IEC TC110前期突出的工作及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的影响,刘卫东被任命为该组的召集人。

海信在激光显示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国内标准组织的支持。2015年9月18日,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青岛召开了激光显示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会议决定由海信牵头组织成立激光显示分技术委员会。激光显示技术是继黑白显示、标准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后的新型显示技术,被称为“人类视觉史上的一场革命”。激光显示技术不仅可以进入现有的激光电影机、激光投影机、激光背投电视、激光背投拼接墙等显示产品市场,而且能够创造出新型显示产品市场,如激光微型投影、激光投影手机、激光三维立体显示等。

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的突出工作,为构建激光显示的标准体系,推动激光显示的标准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广泛的、公认的技术标准,设立约束避免不规范问题出现,可以推动激光显示技术领域良性循环,不断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车四方以标准化助力高铁持续领跑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是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铁路高档客车的主导设计制造企业,国内地铁、轻轨车辆定点生产厂家和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重要出口基地。

作为中国高铁领域的“领跑者”,中车四方诞生了中国高铁多个具有节点意义的第一: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城际动车组、首列中国标准动车组……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目前是国内高速动车组上线运营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安全运营里程最长的企业。

在担当高铁领跑者的背后,离不开中车四方科学创新、严谨扎实的标准化方略,综合配套、完善缜密的标准化体系。中车四方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的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以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技术工程部、计量理化中心等为承载,构建了定位清晰、职责明确、接口顺畅的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促进核心技术沉淀和知识的积累,形成“制造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能力。中车四方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持续改进的自主创新机制,是支撑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根基,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中车四方企业标准化强调知行合一的主旨,中车四方建成了一个由14大类241项标准的管理标准体系,形成良好的企业标准化文化。仅在高速动车组领域,中车四方已完成制定技术标准284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48项,企业标准236项;正在制定和待发布的标准146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92项,企业标准54项,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和规范。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