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签署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合作框架
为三地审查工作深度融合提供机制支撑
□ 王红梅 李贻才 本报记者 王 越
6月14日,京津冀签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合作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标志着三地审查工作在资源共享、人员共享、服务共享的基础上协同发展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京津冀大质量工作机制也得以进一步完善。
合作框架下,三地将共同研究出台推进审查工作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建立联席会议、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对接专项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提升审查工作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的具体举措,为政府购买审查技术服务提供资源,打破地域限制,促进资源流动。
在人力资源共用共建方面,三地将建立审查员互派互认机制,选派优秀审查员共同组成审查组,进行联合审查。建立审查员交流研讨机制,对审查过程取证、审查记录和判定尺度提出统一要求,以作业指导书或会议纪要形式发布实施。建立统一工作规范,扩展教育培训合作,整合审查人员队伍和培训师资力量,促进三地审查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
此前,三地审查中心已在协同合作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尝试。
天津市禧天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响应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由天津滨海新区引入的塑料家居用品生产、销售知名企业。企业迁入后,如不及时申办新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将不得不暂时停产。了解情况后,天津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在本市审查员任务已满、无法短时间内派出审查组的情况下,与河北省质监局审查事务中心(以下简称河北省审查中心)联手安排实地核查,为企业取证争取了时间。自2016年7月至今,仅在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领域,河北省审查中心就已派出131人次协助京津两地共同审查。
“北京依托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智力高地,具有先天的人力资源优势;天津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将有大批原京籍企业迁入;河北在食品相关产品等项目上有传统优势。三地在审查事务资源、人员、服务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生态圈,具备共建共享的基础和空间。”河北省审查中心主任焦剑介绍,《框架》的签署为加强三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深度融合提供了机制支撑。今后,三地审查中心将各自发挥优势,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联合审查以及其他创新合作模式,提升京津冀审查工作服务能力。
参加签字仪式的河北省质监局副巡视员刘江潇说,京津冀签署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合作框架是推动三地审查工作在协调统一的路径上共同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落实京津冀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河北省质量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积极意义。下一步,三地质监部门要进一步提出合作协议,细化落实方案,将框架内容落到实处,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