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质检系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综述:向着合作共赢的目标前进

2017-05-12 09:23:4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向着合作共赢的目标前进

——质检系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综述

耿玉和 摄

□ 张 培 本报记者 何 可

回望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已跨过3年的伟大征程。3年以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互联互通关键环节,聚焦经济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突出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建设成果超出预期,不仅促进中国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也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更为丰富的进口商品,更为便捷的跨国出行,也为我国人民带来扎实的“获得感”。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党和国家对质检工作提出要加强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的双多边合作,降低非关税壁垒,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和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确保“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等多项明确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扎实推进,质检系统立足职能,奋发有为,在推动中欧班列有序发展,促进重点地区开放开发,助力“一带一路”核心区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促进中欧班列发展 谱写欧亚主旋律

截至今年4月,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的累计现货交易已达52.68亿元。不沿边、不靠海,不产一粒咖啡豆的山城重庆,以“渝新欧”中欧班列为依托,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咖啡交易平台,更向世界咖啡市场定价权发起挑战。一批咖啡豆从东南亚产区发货,海运经上海口岸入境、再通过长江水道运抵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集散分拨后,从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终到达德国的杜伊斯堡,最快仅需14天,时间较之过去的海运缩短将近2/3。这正得益于沿线云南、上海、重庆、新疆等检验检疫局在质检总局的统一协调下,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以检验检疫业务“通报、通检、通放”为基础,强化信用管理和风险分级,全面实行的“出口直放、进口直通”的检疫监管模式。

中欧班列这一全新贸易运输方式的出现,使原来地理意义上的沿边口岸成为重要的物流中心枢纽,同时形成巨大辐射的区域。目前,仅经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已多达35条。2016年,新疆阿拉山口检验检疫部门共完成了多达1650列,69411车次的检疫查验、通关放行工作。2017年2月5日,一列来自哈萨克斯坦装载720吨小麦的列车自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入境,如期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并在此换装海运,发往越南,这是中哈物流基地首次过境哈萨克斯坦小麦发往东南亚,标志着中哈粮食过境安全大通道正式打通,有力推动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

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境外扩展和内陆延伸,在实现“一带一路”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质检总局统一协调各相关检验检疫局,从内陆的各个班列发运地,打通自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出境的西、中、东3条通道,积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完善合作机制,推进与海关、铁路等部门的进出境班列数据共享,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

早在2014年,为建立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检验检疫监管体系,促进我国中欧班列扩量增效,质检总局下发《关于促进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扩量增效检验检疫工作方案》,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检疫准入许可,支持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沿线符合相应检验检疫要求的口岸申报建设进境肉类、粮食、水果、汽车整车、木材等国家指定口岸,支持沿线对外贸易发展,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助推打造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节点枢纽。

每批次货物通关平均减少15个工作日,这是重庆局在受气候和运输条件影响较小的大宗进口食品中探索建立“渝新欧”返程食品“空检铁放”监管模式后,出现的新变化。以婴幼儿奶粉作为试点,由企业先行空运小批量样品提前开展实验室检验,对铁路运输进口的大批货物直接采信空运检验结果放行,重庆局充分利用“空”与“铁”的时间差,将检验环节前置延伸到空运样品。为保障样品与货物的一致性,重庆局还采取“空检”样品实施全项目检验,“铁放”样品抽样进行重点指标的符合性验证等措施,在快捷的同时确保有效监管。2016年,“空检铁放”仅进口婴幼儿奶粉一项就为为企业节省近百万元,更吸引多家进口商将重庆作为核心大本营拓展国内市场,有效破解了中欧班列返程空载的困境。

为更好地释放中欧班列物流通道潜能,发挥发往中亚和欧洲的集装箱班列运输平台作用,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水平,适应日益增长的亚欧大陆国际货物运输需求,质检总局制定了《建立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沿线检验检疫区域合作机制的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和推进中欧班列检验检疫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检验检疫监管,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加强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建设,建立班列沿线检验检疫机构间“出口直放、进口直通”制度;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口径进出境班列及货物数据的共享;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的收集和研究;强化疫病疫情联防联控,建立疫病疫情和异常情况信息通报平台,持续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深化检验检疫国际合作,促进中欧班列承运货物采信检验检疫机构认可的境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等措施。

按照工作方案部署,内蒙古检验检疫局、新疆检验检疫局分别牵头建立了由班列发运地及沿线广东、四川、重庆、湖南、河南、江苏、浙江、宁波、厦门、辽宁、湖北、天津、黑龙江、陕西等有关检验检疫局参加的中欧班列检验检疫区域合作组,并研发了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快速核放系统,制定实施了《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建立检验检疫系统内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实现“一带一路”经济带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模式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质检总局研究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工作方案》《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检验检疫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口岸局与内地局、内地局之间的协作配合,推动检验检疫跨辖区协同执法监管,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有序发展。在两个工作方案的指导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和新疆11个检验检疫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工作体系,制定一体化负面清单,福建检验检疫局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引领作用,与沿线检验检疫局沟通协调,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和合作机制,努力形成高效便捷的执法联动体系。

昔日丝路上驼铃声声不止,如今欧亚间铁龙川流不息,一列列满载集装箱的列车呼啸前行,代表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勃勃生机。自2011年3月19日第一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开行以来,从月均1列到日均5列,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3557列,其中2017年一季度开行593列,同比增长175%,回程班列198列,同比增长187%。中欧班列受到沿线各国的欢迎和支持,国内开行城市已达27个,覆盖21个省区市,已可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个城市。以推动中欧班列贸易有序发展,扩量增效为抓手,各地质检部门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提高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水平,坚持规划设计与具体实施并行推进,发挥职能作用,全面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服务核心区建设 奏响发展最强音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发言和建议中提出,检验检疫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开展沟通与协调,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扩大优惠产业目录覆盖范围,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口岸功能,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如何立足检验检疫职能,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调动核心区的牵头引领作用,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成为各地质检部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全线总长2800多公里,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的中哈原油管道,为哈萨克斯坦和我国炼油厂的原油供应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践行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7年3月29日11时58分,中哈原油管道向中国输油正式累计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我国首条进口量过亿吨的原油管道。根据国家能源战略进口要求,新疆检验检疫局扎实推进进口资源性商品差异化管理,全面推广进出口商品“检企合作”查验监管模式,提升“新疆进口资源类产品鉴定评估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定位,优化矿产品进口“一次评估,一次鉴定,全疆通用”管理模式,服务国家能源资源通道建设。为支持和促进原油进口,新疆局积极加强与疆内外科研院所以及内地检验检疫机构全方面合作,不断提升进口原油检验检测水平,先后完成两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3项专利成果,促使中哈原油管道成为我国4条输油输气线路中唯一一个以中方数据为国际贸易结算的管道。

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着眼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实际,新疆局还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推动新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内对外开发开放。在新疆局的积极指导和认真培育下,全疆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2个,推动新疆特色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番茄、香梨、哈密瓜等优质农产品及“新疆制造”工业装备出口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抓住新疆口岸相继获批进口粮食、肉类、活畜、种苗、冰鲜水产品、水果等产品的有利时机,新疆局从检验监管、检疫隔离、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加快能力提升,进一步深化差异化监管和动态管理等服务措施,为服务自治区外贸发展出谋划策。根据统一部署,新疆局先后协助总局完成了哈萨克斯坦输华小麦、大豆的解禁工作,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输华樱桃植物检疫议定书的签署工作,以及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马属动物进口兽医卫生议定书的签署工作,有效弥补了新疆及全国相关产品市场的短缺。

位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内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于2015年3月16日挂牌运营,是我国首家以海产品为主题的线上交易所,也是福建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项目和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18个项目之一。福建局积极促进其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发展,创新采取“统一申报、集中查验、分批核放”监管模式,实施进口冷冻水产品集中查验新模式,检企共享共用中国-东盟水产品交易大数据资源,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国际渔业产能合作。2016年,福建局检疫的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水产品达46.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7%,全国排名第一。

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发展优势、合作需求与沿线国家有效对接,福建局强化“海陆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福州新区多区叠加优势,促进口岸开放开发,扶持口岸业务做大做强,助力福州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枢纽,为货物流通和贸易往来提供基础支撑。结合核心区特点,福建局积极推动外贸优进优出,服务重大装备和重要产能“走出去”,服务油气管道、港口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落地,促进急需的资源能源性商品进口;广泛调动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对出口产业园区、重点生产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服务支持力度;围绕跨境电子商务、国外设备租赁经营、全球维修等新型业态贸易,建立“清单管理、分类监管、集中查验、快速核放、质量追溯”的检验检疫监管制度,保障新型业态跨境贸易质量安全和快速通关;支持培育贸易新增长点;促进大宗资源性和民生商品扩大进口,建立进口产品多层次差别化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提高检验检疫放行效率,促进进口产品结构优化,稳定优质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加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贸易措施的收集和研究,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品牌打造、质量促进等服务;采取便利检验检疫措施;推进出口工业品、出口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企业和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产品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形成竞争新优势。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我国传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开放末梢,如今成为前沿门户,曾经的内陆腹地,转型为重要枢纽。

经质检总局批准,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区——“中国内陆口岸(江西)国检监管试验区”在赣州挂牌成立。在确保疫病疫情和质量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江西检验检疫局积极探索内陆口岸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以“进境全直通、出口全直放”为目标,致力建立内陆与沿海沿边的无障碍通道,加快推动赣州港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基础的多口岸直通、多品种运营。监管试验区为赣州乃至江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成为直接连接“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满载着樱桃、蓝莓的货运包机,从智利圣地亚哥机场起飞,20小时飞抵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经过检验检疫后,10个小时即可投入北京市场。凭借“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顺畅贸易通道,如今的中国百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品尝产自万里之外南美洲的优质鲜果。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河南郑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靠海、不靠边,就靠丝路和蓝天”,提出构建贯通全球的空中通道、内陆开放的战略枢纽。2016年,郑州空港完成总货运量45.67万吨,其中国际货量27.5万吨,同期分别增长13.23%和20.93%,进口产品包括澳洲活牛、水果、肉类、鲜切花和观赏鱼等共计10大类30余个品种。为将郑州空港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空运进口生鲜产品集散地及分拨中心,河南局大力推动当地政府开展进口指定口岸建设,同时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优化口岸作业流程,加快实现检验检疫业务一体化,满足口岸时效要求,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打造“综合流程最优,综合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低”的通关模式。目前,郑州空港共有进口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肉类、澳牛等5个进口指定口岸,已成为全国指定口岸种类最多、功能最全的航空口岸,2017年仅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总进口规模预计可达8000吨左右。

在变局中抢抓机遇,在建设中促进发展,质检总局强化顶层设计,紧密结合不同地区区位优势,加强系统性、全局性工作的谋划与落实,各地质检部门主动跟进,积极作为,坚持便利企业和有效监管相结合,口岸履职把关和服务经济发展相结合,条线协同和部门联动相结合,积极推进信息共享、信用互联、业务衔接,形成良好的执法互助环境。主动加强与政府联系,及时掌握各地“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及对检验检疫工作具体需求,主动参与规划,积极支持实施,全力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和重点地区发展。

联通质量基础 共唱世界大和弦

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构想中,一个“通”字,始终贯穿其中。由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组成的国家质量基础,既是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技术支撑,也是实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国际双、多边合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服务示范工程行动计划(2016)》中,质检总局明确提出,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互联互通,研究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援外支持项目的可行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协同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为落实工作要求,明确重点任务,推动务实合作,《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相继出台。

由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庆公司)承建的南约洛坦年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处理厂,项目合同金额超过30亿美元。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康采恩签署EPC总承包建设协议的重点工程,自投入建设以来就备受关注。由于川庆公司在国内采购的大量物资和设计生产时使用的是我国标准,与土库曼斯坦相关政策不符,项目进程一度受阻。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积极推动我国标准在土库曼斯坦的授权使用。2014年,83项中国标准在土库曼斯坦注册并授权使用,为川庆公司承建项目节省投资15%。

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连接着埃塞和吉布提两国首都,不仅是非洲的首条电气化铁路,同时也是中国海外第一个集投融资、设计、施工(土建、轨道、电气化、通讯信号)、主要装备材料、监理、机车、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流程“中国化”的跨国电气化铁路项目。被当地百姓称为友谊之路、民生之路、繁荣之路的亚吉铁路,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建设,不仅承载着埃、吉两国人民实现高速互通的梦想,对于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标准”走出去,将带来一系列的链条反应,意味着先进设计施工技术、高科技通信信号、电气化设备、机车车辆及运营维护的走出去。

一个个中国标准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故事向世人证明,标准作为基础设施的质量保障,互联互通的基本规范,产能合作的基础支撑和国际贸易中的通用语言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而我国在铁路、电网、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并已形成了完整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体系。加强沿线各国标准对接,推动标准互通,形成无空白、无交叉、无冲突的标准规范,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产品必须跨过标准这道关,加快我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让更多的中国制造拿到“走出去”的通行证,不仅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上中国的优质装备,并可为在沿线国家投资建厂带来便利,为带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自2009年全线通气以来,以每年200亿立方米的稳定供气量,成为占我国天然气进口量30%以上的重要能源供应线。霍尔果斯计量站是建在我国境内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末站,来自中亚的天然气经该站计量后才输送给国内西气东输线。以年约45亿美元的进口额计,如果计量准确度相差0.1%,贸易差额即高达4.5亿美元。目前,霍尔果斯计量站的全部测量结果直接溯源于中国计量院保存的国家气体流量标准,并获得哈方认可,确保了我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气贸易的顺利开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粮食生产大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而计量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进出口贸易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是粮谷类食品中两种危害性极大的污染物质,其测量水平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国际贸易。中国计量院以其强大的食品安全计量能力,与国际计量局共同牵头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测量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播国际合作,目标是建立粮食中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检测用的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测量方法,并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和提升相关测量能力。该举措彰显中国实力和大国担当,为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粮谷类食品进出口检测结果的互认,促进粮食贸易畅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6年10月,赛宝认证中心作为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IECQ)的中国认证机构,为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发全球首张基于IECQ LED的认证证书,标志在国际多边互认体系中首个由我国引领的认证制度正式运行。IECQ LED认证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在IEC合格评定领域制度性话语权突破,将促进我国LED产业实现产业全链条质量提升,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升出口竞争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IECQ LED认证于2013年在IECQ立项后,就一直由我国专家牵头工作组、编写认证规则,其发源、发展和运作由我国主导,开创了中国智慧和经验引领国际合格评定的先河。

认证认可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在推动质量进步、服务经贸往来,促进经济一体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为此,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信我国认证结果,进一步减少重复认证,降低企业成本,并先后加入20个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和13个多边互认体系,与俄罗斯、蒙古等3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合作互认协议110份,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的95%以上;完成了对中国与伊朗、海湾、东盟、印度以及美、韩、欧盟、日本等14个国家地区的机动车行业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差异的研究,建立了完整数据库,可为我国机动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和机动车质量提升提供权威技术数据和对策建议;大力开发国际认证市场,鼓励认证机构发展海外业务,在缅甸、西班牙、荷兰等国家新设认证和实验室海外检测机构;着力提升国际认证话语权,成功推荐两名专家担任全球仅有7名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使,目前我国专家在IEC、ISO等国际组织中共任职管理、技术人员194人次,评审员56人次。

2015年5月18日,标准、计量、质检、特检、编码、方圆等6个东盟检测认证中心在广西南宁挂牌成立,标志着落实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战略发展规划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个东盟检测认证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利于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规模化发展,更为服务面向东盟国家大通道,形成“一带一路”战略重要门户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正在加紧建设,集聚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与东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与信息衔接枢纽,在促进双边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要求,质检总局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检验检疫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先后举办了“一带一路”检验检疫高层国际研讨会和“一带一路”(北京)食品安全合作高层对话,就实施SPS措施的重要性,管理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在OIE、IPPC、CA等协议框架下建立动植物检验检疫合作机制,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SPS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就加强食品安全检验监管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共同防范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欧亚食品贸易健康发展展开高层探讨。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在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更充分调动了亚欧非大陆腹地众多国家的发展潜力。“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指明了发展方向,质检系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必将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