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吹哨人”进入监管主阵地
四川成都市武侯区建立“吹哨人”制度推动特设安全社会共治
□ 张 东
2016年,根据社区群众提供的线索,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120余件,举报投诉不仅成为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也成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重要途径……这是四川成都市武侯区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吹哨人”制度以来的收获与变化。
近年来,随着武侯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城区“第一方阵”的步伐加快,该区特种设备数量呈显著增长态势,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压力。
为此,武侯区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作为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电梯安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撬动各方力量打好特种设备安全攻坚战。该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相结合,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重点内容,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履行责任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责任追究有依据,推动全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齐抓共管、步调一致。
为了把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武侯区在该市率先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吹哨人”制度。通过知识讲座、案例警示、公益海报、短信宣传等方式普及全民安全教育,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推动监管触角向基层延伸、向一线拓展、向隐患聚焦。
目前,该区整合基层党员、小区业委会、院落自治小组等信息渠道资源,构建起一道预警及时、反应迅速的特种设备安全“防火墙”。“通过他们的及时反馈和主动爆料,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信息、全面查明情况、立即解决问题,成为我们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武侯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种设备安全与否,还需要有人“一哨定音”。而第三方机构的检查和评估,就是那个敢于亮牌的“吹哨人”。武侯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积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面向社会购买优秀技术力量。通过严格筛选、公开招标,该局引入了具有强大技术实力和丰富项目经验的四川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协会(以下简称四川特协)作为技术服务机构,联手推进该区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川特协通过专家巡诊、现场把脉,进一步厘清了各部门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的职能定位和责任边界,找准了特种设备安全的风险点及危险源,推动建立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该局依据相关评估报告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由属地街道办和基层监管所共同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限期整改到位、杜绝带病运行,整改完毕后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复核,形成安全监察、检验检测、行政执法、区域监管“四位一体”的闭环监管新模式,实现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面对特种设备投诉多、责任认定困难、隐患排查不彻底等问题,武侯区还着手构建“第三方机构+行业专家+监管部门”三方联动的质量安全纠纷调处新机制。通过四川特协组织专家对投诉较多的特种设备进行现场查验、客观分析,提出科学评估报告;监管部门以此作为责任判定的“最终标尺”,督促使用单位积极整改,强化整改结果督查;四川特协还实时跟踪整改进程,对整改结果进行二次评价,此举进一步增强了投诉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执行力、说服力和公信力。
目前,武侯区还依托四川特协等第三方机构对区域内10年以上的住宅老旧电梯进行监督检查、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工作,切实解决住宅老旧电梯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用安全指数提升幸福指数,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武侯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继续深化特种设备安全“吹哨人”制度,让“吹哨人”真正进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主阵地,进一步建立完善“党政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市场有效调节、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监管格局,持续提升该区特种设备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