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宏福农业西红柿设施农业大棚见闻:“设施农业+标准化”的能量

2017-02-23 10:05:51 中国质量新闻网

“设施农业+标准化”的能量

——宏福农业西红柿设施农业大棚见闻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文/摄

入口处先穿上防护衣帽、扣紧鞋套、消毒液洗手,踩过3个消毒池,再经过一个巨大的分拣包装大厅,才能正式开启温室大棚的大门,一睹温室大棚里的“风景”……近日,当中国质量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福农业)西红柿种植基地时,如同进入了一个有着严格质量安全要求的工业企业。

中间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西红柿,每一株西红柿都长得差不多高,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每一排、每一株之间都是相同的距离,甚至每一株西红柿的果实、每一穗西红柿的数量都几乎相同,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种植时的“形态各异”……这样看上去如同精确计算过的西红柿到底是如何种植出来了的呢?

答案就是“设施农业+标准化”。

全部采用欧盟标准

除了一个个“标准”的西红柿外,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西红柿的种植方式——它们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长在土里,而是长在营养液上。整个种植大棚里地面铺满反光增光膜、行垄之间铺架双道暖气管、瓦楞形屋顶全透明,处处暖热扑面如春……原来整个大棚都是运行在一套农业设施里,由中央控制室控制起来的现代智能农业新模式。

“这些设备全部是从世界上设施农业最为知名的国家之一——荷兰引进过来的,全部采用的是欧盟标准。”宏福农业总经理李朝阳透露,除了种植方式、质量标准全部采用欧盟标准之外,宏福农业还请第三方机构SGS进行品控认证和质量把关,最终种植出来的西红柿产品同样需要经过欧盟标准认证。

据介绍,大兴区的整个种植基地立足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设施农业,通过环境控制、安全控制等技术手段,形成一条高端智能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像做工业一样做农业,是我们最大的特点,也是我们的新的种植方式。”宏福农业企划部主管杨亚丽介绍说,种植基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着一套完整的系统,通过大数据体系,时刻“呵护”着每一株西红柿的成长。

对于农业种植来说,最为关键的因素有5个,即温、光、水、肥、气。针对这5个因素,大棚里设置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一方面是监控数据,另一方面是采集相关数据。

“环境控制技术,就是要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对于西红柿来说,以温度为例,白天的最佳温度是25~30℃、晚上是14~18℃;再比如光和二氧化碳,最理想的光照是1300~1800焦耳/天、二氧化碳含量是400~800PPM/天等。我们通过在大棚里的传感器监测这些关键数据,并通过中控室进行智能管控。”李朝阳说。

“我们硬件系统的温度精准控制、营养液精准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等,都是非常先进的,每天通过采集和分析温、光、水、肥、气的核心数据,通过硬件+软件输出的方式,智能化地种植西红柿。”杨亚丽说。

农业升级的新探索

西红柿的成长不仅对于温度、湿度、光照等非常“敏感”,就连“授粉”环节同样十分重要。在大棚里,专门放置了蜂箱,成群结队的蜜蜂正在辛勤地为西红柿“授粉”,助力西红柿结果。

西红柿的果实需要得到各种“营养”才能有更好品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各种“营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坚持质量兴农,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在李朝阳看来,推广设施农业,就是我国农业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条路径。“像做工业一样做农业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使得农业产量更高;还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使得农作物生长免受水、土壤、空气质量的限制。”他说。

虽然最终要到今年4月份才完全成熟,不过根据宏福农业的估算,经过大棚种植的西红柿产量是,小西红柿约为15kg/㎡、大西红柿约为60kg/㎡,约为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6~8倍。

尽管设施农业种植有自己的优势,但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个设施农业大棚,李朝阳坦陈,设施农业的发展在国内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瓶颈,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产业化的问题。“目前国内设施农业的相关标准不完善,产业配套不发达,很多检测和配套我们还需要从欧洲引进,成本较高。”李朝阳说,“另外,我们现在的整体技术引进于荷兰,数据库也用的是荷兰的数据,但荷兰和中国的自然环境区别很大,到底哪些数据和智能种植方式需要本土化,也是我们现在在探索的地方。”

尽管遇到了挑战,但宏福农业的决心依然很大,公司计划一旦现在的大棚种植成功,将在北京南部再建9个同样的西红柿种植大棚,最后将该技术在全国推广并最终在设施农业种植方面出台中国的国际标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