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胡立彪:口罩虽小问题不少

2017-02-07 10:01:52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目前口罩已成生活必需品,但关于口罩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并非人人都知道。比如,一只口罩可以使用多长时间,这个问题许多人就不清楚,甚至一些生产企业也不一定能搞准确。日前江南大学一个科研团队对市面上的一些口罩产品进行测试,结果令人唏嘘:绝大多数受测口罩被人呼出的水汽侵袭后,静电会不同程度地衰减,有的直接降为0,这意味着口罩过滤PM2.5的效果大大下降,有的干脆就失效了。

目前,市面上90%的防雾霾口罩采用的是“熔喷布+静电吸附”的方法拦截PM2.5颗粒物和粉尘。静电吸附有时效性,尤其受湿度影响明显。不仅使用中口鼻呼出的湿气会降低口罩的静电吸附性能,如果环境湿度大,口罩拆包后还没用,其利用静电吸附粉尘的能力也会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只能靠熔喷层的孔隙结构来阻隔,使防霾作用大打折扣。按照江南大学科研团队的测试结果,一般防霾口罩使用3个小时就会失去静电吸附作用,继续佩戴就没有意义,应该换新的了。

可能是考虑到口罩的“短寿”问题,一些企业推出了能换滤片的插片式口罩。这种口罩使用时可以更换滤片,口罩本身能够反复清洗再用,既环保又省钱。不过,专家指出,此类口罩设计理论上很好,但实际使用中会遇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滤片插入后难以保证密实性,会有漏气现象,这就可能让PM2.5从其他缝隙直接进入呼吸道。

除了使用寿命,关于口罩的其他知识点人们也多有不懂,而这种不懂恰恰成为商家忽悠的切入点。现在市场上有些口罩打着活性炭吸附颗粒物的旗号宣传销售,这其实存在误导。商家这么说,有意混淆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两个概念。要知道,用活性炭和用活性碳纤维材料制造口罩,差别很大。有的生产厂家为了把活性炭添加到过滤材料中,要用到黏合剂,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活性炭自身的空隙结构,反而破坏它的吸附功能。

厂商的忽悠当然不只是宣传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不懂,企业忽悠,暴露出整个行业市场的不规范,而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则几乎成为必然。江苏省质监局2016年年底公布的一项针对160个批次防霾口罩的检测结果显示,高达61.9%的口罩存在质量问题。一个事实是,国内口罩行业品牌虽多,但多采用贴牌生产方式。业内人士指出,做口罩的不需要太多行业经验,只需找个代工厂把加工好的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拿到市场上卖就行了。正是由于门槛太低,很多原来做工业或者医用口罩的企业都开发了防霾口罩,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然而,由于代工厂多数小、散、乱,而一些品牌方只为赚快钱,对产品质量把控并不严格,许多工厂就出现材料使用不合格、生产环节不卫生等情况,使得口罩质量不高,防霾效果不佳。

市场鱼龙混杂,当然也反映出监管不力的问题。最突出的“不力”,是标准不健全。在口罩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这几年,我国企业生产所采用的标准,或者是工业防尘口罩GB2626标准,或者是以N95等开头的美国标准及FFP开头的欧洲标准,这些标准都不适用于民用口罩。而《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作为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民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虽然规定较为详细,有诸多亮点,但它属于推荐性标准,与2016年3月施行的《PM2.5防护口罩》团体标准一样,不具有强制性。

显然,该对口罩市场进行规范整治了。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完善标准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当然,这个市场要走向规范,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只有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知识不断了解,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主动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形成倒逼力量,企业才能真正有所忌惮,不敢妄为。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