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成都市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15 09:10:1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 谢瑞武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推进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成都市始终将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出了一条“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主要做法

(一)加快农业标准制定,解决农产品生产“缺标”问题。

一是拓宽制标视野。按照“全产业链”的思维,积极学习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要求,着力构建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制标重点。从成都市农业特色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重点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苗木花卉等10大类农产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制定。目前,该市共发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蒲江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县域农业循环模式技术规范》等农业地方标准174项。三是实施动态标准管理。本着“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在积极贯彻实施国家、行业和地方农业标准的实践中,对“标龄”超过5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的,及时予以修订;对相同或相近事项存在多个、分散的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及时予以整合;对主要要求低于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的,及时予以废止。同时,对经过实践检验,具备在更大范围推广价值的,积极向上推荐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加快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培训,增强“用标”自觉性。

一是与农业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紧紧依靠农业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站、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科研院校,在农村实用技能培训过程中,专门举办农业标准化专题培训班,推动农民转变生产观念和市场观念,提高标准化生产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今年以来累计培训达到200余万人次。二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标准转化为简明扼要、便于操作的图表及各种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并聘请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对农业企业、农民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今年以来,该市累计印发各类农产品标准文本和种养殖技术操作规程300万余份。三是与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结合。把农业标准化发展成效纳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推荐评选的考核范围,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或国际质量认证的,作为“硬指标”和“加分项”,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和认证。

(三)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标准认证,提升“贯标”覆盖率。

一是支持开展国家质量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加强出口备案基地建设管理,鼓励生产经营主体进行GAP等国家认证,对获得出口备案基地、GAP等认证的,给予企业经营者1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生产经营主体落实国家基地标准、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要求,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支持开展“三品”认证。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补助;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给予6万元一次性奖励补助。强化证后管理,督促指导获证主体落实生产档案记录记载,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开展标准化生产。三是支持开展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充分挖掘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进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补助。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区域的保护,在生产区域内推行统一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督促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建立规范有效的标志使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四)大规模成片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农业标准运用示范基地。

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制定耕地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有机质循环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五大工程”,集中连片开展农田整理,大力建设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和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初步形成了10个6666.67公顷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2000公顷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二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行“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和质量安全联盟,按照“育苗与生产布局、投入品采购供应、技术规程与生产记录、政策性农业保险、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质量追溯、品牌推广销售”“七统一”的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经营。三是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强化县级检测中心建设的同时,重点在蔬菜、食用菌、水果主产村建立村级农药快速检测室,提升农产品产地检测能力,倒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发展标准化生产,确保质量安全可控。创新建立“成都智慧动监”系统,构建动监天网、网格化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应急指挥等模块,实现了从生猪养殖到冷鲜肉品全程智能管控。

(五)积极推广“天府源”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运用标准的力量塑造成都农业良好形象。

一是明确品牌定位。按照“标准定品质、品质立品牌”的思路,借助“天府之国”的美誉,创设“天府源”公用品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成都市天府源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负责“天府源”品牌推广。二是制定品牌标准。根据“天府源”品牌定位,对“天府源”品牌所涵盖产品,从基地建设、生产技术规程、产品分级分等及质量标准等开展全系标准制定,目前已初步完成猕猴桃、茶叶、丑柑、基酒、油橄榄等重点类别产品相关系列标准制定。三是带动品牌培育。采取公开招标或竞争选拔的方式,确定专业设计公司对“天府源”品牌不同种类产品进行标准化的包装设计。制定“天府源”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引导获得“天府源”公用品牌使用授权的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质量管控和营销管理推广体系,支持企业产品品牌打造。目前,该市累计培育各类品牌45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7件。

主要成效

(一)以农业标准化为纽带,推动了创新高效型农业发展。

一是农业标准制定主体实现扩面创新。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标准研创制中的作用,吸收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经验的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现了实践经验和标准制定的良性互动。二是农业标准研制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外聘技术服务机构等技术力量,组建成都农业“智库”,引导校地合作、院企合作,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成为生产力。三是 “互联网+”农业标准创新实现稳步推进。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应用推广,有力地提升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以农业标准化为支撑,推动了标准品牌型农业发展。

一是实现了产业标准制定的先后协调。坚持统一谋划,协调推进,集中力量优先保障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先行制定使用,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其他产业的标准制定使用。二是实现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使用标准的协调。坚持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制标用标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在制标用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各类主体协同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良好态势。三是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制定使用标准的协调。突出抓好农业生产环节标准的制定使用,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运输、流通消费等其他环节标准的制定使用,加快完善覆盖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体系。

(三)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推动了生态安全型农业发展。

一是绿色生产标准广泛应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绿色防控、健康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土壤有机质提升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资源。二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标准化生产蓬勃发展。探索推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林牧渔业共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新型绿色农业,有力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推广,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质量安全。

(四)以农业标准化为桥梁,推动了开放合作型农业发展。

一是实现了农业标准化提质扩面。切实推进已有的市级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创建,带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工作整体上台阶。二是强化了国际标准的研究推广。认真研究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知识,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最新动向,积极推广和应用国际标准,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意识不断增强,使标准认证成为了重大项目“引进来”的准入证和成都农产品“走出去”的通行证。三是加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美国、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标准的对接,提高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五)以农业标准化为保障,推动了幸福共享型农业发展。

一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按照“选准一个项目,搞好一片示范,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标准化农业,推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中产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二是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农村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标准化,推动特色农业与特色新村、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的互动相融,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提升“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标准”等农业标准化发展新模式,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发挥标准化示范惠农效益。

主要启示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传统农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标准化水平低,使得经济效益难以实现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产品变商品参与市场交换,就必须通过标准化生产来解决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由传统发展模式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

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深入实施,可以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科学合理用药、用肥的能力和自觉性,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监管体系,守护广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发展是农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推进农业标准化,综合实施农业污染系统治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土地肥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措施,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成都市通过采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支持品牌创建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链与价值链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积极破解农产品增产而农民不增收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