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一场国产消费品的“品质革命”

2016-10-20 09:56:37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一场国产消费品的“品质革命”

——消费品标准与质量提升进行时

日用品消费受产品质量和性价比的影响明显增大。

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来激活消费需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

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消费品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质检部门将和兄弟部门一起,大力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抓住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重点消费品,打一场消费品质量提升的攻坚战。

质检总局局长

支树平

当前出现的产能过剩实质是结构性过剩,是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端供给、高质量供给和个性化供给不足。

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

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是改善民生的内在需要,X是扩大内需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出口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有力抓手。

质检总局副局长

张沁荣

消费品是率先实现“三个转变”,率先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率先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质量时代的重要领域。

国家标准委主任

田世宏

我们要生产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高质量消费品,改变大家对于国货的既有印象。这是中国企业家的责任所在。

格力电器董事长

董明珠

中国人海外抢购消费品,让企业知道,只要把产品质量做好,就不需要价格战了。我们要承认差距,提升竞争力。当然,树立公众对中国制造信心也需要时间。

财经作家

吴晓波

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解读

2016年8月24日,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只有一个核心议题——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会议审议通过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会议结束后,中国政府网微信推出了一条图文消息,标题为《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这件大事,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发送不久后,阅读量突破了“10万+”。

正是这样一个既关系百姓民生,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文件,为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媒体评论称,此举再次说明,中国政府正在着力促进“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

找准“消费外流”症结

近年来,关于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抢购、“爆买”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规划》中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消费外流”,并找到了“消费外流”的症结所在——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种“供需错配”具体表现有4个方面: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品牌竞争力不强;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国内消费信心不足。

而国务院出台《规划》的目的就是,深化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确保消费品质量安全,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夯实消费品工业发展根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 2025”顺利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中,有这样一段话——“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支撑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给,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次消费品“品质革命”的3个方向——扩大有效供给、改善消费环节、创新体制机制。而3个关键的着力点则是,科技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供给。

设置八项主要任务

《规划》给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制定了一个以5年为周期的“时间表”,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的两类目标。

定性目标是消费品标准供给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知名消费品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定量目标主要有3个:一是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提升到95%以上。二是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三是消费品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在84以上。

为了完成这个并不轻松的任务,《规划》还设置了8项主要任务:一是改革标准供给体系。夯实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基础,提高消费品标准市场供给能力,加快国内外标准接轨,推动标准与科技协同。二是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健全智能消费品标准,完善售后服务标准,优化物流标准体系。三是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激发企业质量提升内生动力。倡导工匠精神,推广精益制造,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加快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四是夯实消费品工业质量基础。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公共服务。五是加强消费品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强化品牌保护。六是改善优化市场环境。创新质量监管制度,加强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消费维权保护,优化网购消费环境。七是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消费品质量共治格局。八是提升进出口消费品质量。构建进出口商品风险预警体系,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严把进口消费品质量关,促进出口消费品提质升级,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开展七个重点工程

为了突出重点,《规划》还设置了7个工程专栏。可以说,每一个重点工程,对应的都是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

一是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出口标准的比对、关键指标验证,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水平。二是消费品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工程,建立健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与质量提升的协同互动机制。三是消费品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工程,建立多方协作、精准服务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新模式。四是消费品精品培育工程,引导消费品企业建立质量品牌创新中心,提高中国消费品品牌美誉度、忠诚度,打造中国精品。五是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发布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信息。六是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程,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为目标,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七是进出口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服务优进优出,提升中国制造形象。

《规划》还紧密围绕质量问题突出、消费需求旺盛和产业发展重点的一般消费品领域,提出要着力推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等重点领域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

推出一批创新举措

为了保证这场“品质革命”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实现国产消费品质量水平和人气指数的“双提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一是建立消费品标准比对与报告制度,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鼓励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强化社会监督。三是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定除强制性标准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3C强制性认证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之外,取消其它有关质量标准的市场准入限制。四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规定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业的同一规格型号产品,6个月内任何地方、部门和机构不得重复进行抽查,推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互认、全国通行”。五是建立检验认证结果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检验认证机构承担产品质量连带责任的约束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检验认证行为。六是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七是运用“互联网+”质量技术基础模式,形成“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产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集中式、一站式的质量技术服务。

让消费品质量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2016年质检总局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解读

今年3月21日,质检总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并通过了《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6)》(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就年初质检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做出了具体部署。

《工作方案》被看做是今年质检系统开展消费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指南”。经过近半年的扎实推进,这次行动已经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一些产品领域,“产品质量提上去,消费信心升上来”已经成为现实。

构建消费升级与供给改革良性互动格局

质检总局要求,2016年质检总局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为出发点,坚持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突出标准引领,激发市场活力,创新质量供给,强化质量监管,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消费品有效供给,适应消费升级趋势,保障基本消费、增加优质消费、抓住高端消费,目标是努力构建消费升级与供给改革良性互动格局,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持久强劲的内需支撑。

在专项行动中,全国质检系统紧紧围绕消费者普遍关注、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突出质量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针对制约消费需求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症结,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标本兼治,推动形成消费品质量提升长效机制。

在行动路线上,坚持以点带面,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产品、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现率先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注重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考量、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和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

在工作方法上,注重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质量监督、执法查处等手段和措施,加强与质量品牌提升相关支撑工作的协调互动,形成工作合力,打好“组合拳”。联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会同行业协会和有关企业,联合行动,综合施治,打好“攻坚战”。

确定十类重点消费品

本次专项行动,以“提升消费品质量,改善消费品供给”为主题,确定了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10类消费品为重点。

据悉,这十类重点消费品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消费者普遍关心,二是消费外流现象较为明显。而之所以选取它们作为重点提升对象,也是希望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通过这些产品的质量提升,探索国产消费品提质升级的有效路径,提振消费者和企业对于国货质量升级、产品升级的信心和热情。

为了将重点消费品的“带动效应”发挥到最大,根据《工作方案》的部署,通过专项行动,要摸清一批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状况,推进一批消费品生产企业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创建一批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整治一批消费品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宣传一批国货精品和民族品牌,力争10类重点消费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为促进消费品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信心明显提振、消费需求潜力明显释放奠定良好基础。

开展八项重点工作

按照《工作方案》的部署,质检系统在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中,围绕制约消费品质量提升的顽疾,开展了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组织开展重点消费品生产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状况调查。通过调查,质检系统了解掌握企业质量管理与经营状况、相关领域产品质量水平,摸清辖区生产企业底数,建立消费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档案,从而为分析查找影响产品质量的深层矛盾和关键症结,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打好基础。

二是开展“三同”行动,推进消费品生产“同线同标同质”。一方面继续深入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推进重点消费品主产区的骨干企业率先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公开并声明执行严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三是积极帮扶,质检部门综合运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手段,帮助消费品生产企业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促进企业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另外,积极指导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力推行精益制造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企业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示范引路,围绕消费品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积极性,坚持标本兼治、扶优治劣、典型示范、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上下联动、内外联合、社会共治,积极培育和创建一批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促进区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带动消费品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五是加强监管,一方面探索建立消费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建设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伤害监测,及时发布消费预警,有效防范和处置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与此同时,加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抽查结果信息公开,严格抽查后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消费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推进实施差异化监管模式。另外,完善缺陷消费品召回制度,逐步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纳入召回范围,以儿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为重点,加大缺陷消费品召回监管力度,调查一批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消费品。

六是强化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大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联盟作用,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在电商平台试点运用产品信息“过滤”技术,构建网售产品质量“防火墙”。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开展“中国质造”等活动,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七是重拳出击,加大消费品执法打假力度,严查彻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充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产品打假维权协作网作用,组织对涉及电商领域相关消费品质量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强化消费品质量违法案件信息公开,增强对消费品质量违法行为的震慑。同时,加强强制性认证消费品管理,加强对获证产品监督检查。

八是推进消费品质量共治。一方面深入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广泛宣传消费品质量安全知识,激发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行动,倡导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大学生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质量共治主体多元化,推动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并发挥各方优势,着力推动形成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良性市场格局。与此同时,加大进口消费品质量监管力度,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风险监测、过程监管、后市场处置为重点的进口消费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做好重点、敏感进口消费品质量监测工作,保障国内消费者权益。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彭 燮 采写)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