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PPT造车不是传说

2016-09-14 09:27:42 中国质量新闻网

PPT造车不是传说

新浪《轮语汇》热议“新兴造车势力”

□ 本报记者 王 辉

近几年,互联网迅速侵蚀汽车行业,不仅是简单的后市场网约上门修车、洗车,更有令人惊叹的是“他们要与传统车企一起——造车”,一时间,“PPT造车”引起行业对新造车势力的关注。9月8日,在由新浪汽车举办起底新兴造车势力”沙龙上,业内专家共话造车新势力的发展。

车企认为:对主机厂没影响

当互联网企业信誓旦旦、摩拳擦掌地进入汽车行业时,汽车行业是如何看待这些新兵的介入呢?针对新造车势力,新浪汽车在近日举办的成都车展期间,对一批主机厂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25%的主机厂人士对新兴造车企业表示看不懂,超过一半的主机厂认为新兴造车企业对现有主机厂市场没有影响,72%的车厂有意愿尝试或正寻求尝试为新兴造车企业代工。”面对新势力的侵入,主机厂似乎很淡定、很包容。

零点集团副总裁李国良认为,现在新造车势力确实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从整个汽车发展史角度来看,也到了一个节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汽车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的机会或者一个空间。对于新造车势力的发展,李国良表示非常看好,他认为,首先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管理发生变革。其次是新生代的消费需求发生转变,更有利于发展。第三是从投资角度,由于资金在这个社会上很充裕,所以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发改委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执行副社长陈东升认为,PPT造车人的梦想、热情,与传统的汽车主机厂是有区别的。新能源造车大家需要冷静一下,希望国人团结起来,运用各自的创新,拿出一点有分量的东西,这样才是优势互补。

新势力:专注做好一小块

尽管PPT造车已从梦想变为现实,但是从生产资质到销售等诸多问题也是新造车势力迈不过的坎儿。新造车企业的优势是什么?未来如何生存并持续盈利?

针对造车资质有限问题,陈东升表示,每个车企最后的审批是要经过专家论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不合格拿不到资质的问题。那么,拿不到没关系,因为单个企业的优势不会这么全面,通过自身优势加强,未来还可以变通。

沙龙上,新造车企业对各自目前项目的进展进行了分享。2010年5月成立的北京宏瑞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涉及到电动汽车的公司,目前已经在河南许昌有两个生产基地,一个是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一个是整车生产基地。他们的目标是制造零污染、零浪费、零拥堵、零事故的微电车。经过6年研发,目前可生产电动车专用的车身、底盘、传动、电机、电控、BMS及锂电PACK、座椅内外饰,并对全产业链做了专业布。该公司副总经理薛国胜告诉记者,基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宏瑞汽车只做这一小块,并有能力把其中一小块做好。

河北中能格瑞电动汽车创始人王建排从技术的角度认为,目前新兴造车势力兴起,可以说都是立足在电动汽车,而目前产业遇到的问题是充电时间长、续航时间短以及安全性,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些痛点同样是新兴企业的关键。他说,从电动车切入,如果能解决制约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症结就拥有了未来最好的市场。

与宏瑞汽车和河北中能格瑞的只专注做好其中一小块相比,明朗智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似乎更有雄心。该公司总经理闫磊直言,真正的颠覆一定来自于另一个纬度,而不是同一个平面。他们的时空梭项目是基于机器人的视角,切入电动车市场,主要核心有控制系统、品质管理和专利3块。他们要通过大数据平台把人和车联系在一起。他告诉记者,关于未来的营销体系建设,我们不走传统思路,车出来了打广告。我们的思路是培育,比如用户上大学以后参加我的俱乐部,坐我的车,做我的兼职。待毕业之后,可以买第一辆车;结婚以后,可能需要换大车,可以把原来的小车回购给我,回购回来的车可以用于租赁。我们伴随他们的成长。

新势力要紧扣生态价值链

沙龙上,闫磊透露,明朗公司研发的时空梭-镭低速电动汽车预计2018年量产。不足百人的公司要做量产上市车?闫磊独家回应了本报记者的质疑。他说,与现有车企合作走代加工。对于售后服务的问题,他说,可以通过俱乐部形式解决。目前已与多家车企建立合作意向。对此,陈东升指出,没有实体工厂、没有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是目前新造车势力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但是,随着汽车模块式生产的发展,新造车势力可以通过OEM完成造车,但这需要时间。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未来汽车,从研发、设计、制造到物流、到销售、到渠道,将是生态的概念,同时要与道路、信息技术及其他的环境都要协调发展。在商业生态变化的情况下,平台的战略定位、针对群体等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成为生态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未来生存的根本。

基于新造车势力的发展,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同样诸如生产资质、各自的技术瓶颈、渠道搭建都是未来会面对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嘉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闫磊认为,未来一批新的造车企业会发展起来,只有紧跟消费文化的趋势,抓住客户的心态的企业才能起来,另一批注定会被淘汰。李国良认为,最后这个产业进入到非常成熟的时候,也会剩下三四家企业,会主导80%的市场,这是一个天然的规律。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李素)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