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冒充“蝙蝠”
□ 林 鸣
有则寓言,说的是蝙蝠被老鹰捉住,为了逃命它说我是鸟啊;当被老鼠捉住时,它又辩称自己是鼠。很多年轻父母发现,儿童消费市场上,到处都能看这种“蝙蝠”型产品在飞舞——我很想知道,这些“蝙蝠”想得到的和逃避的是什么呢?
长得像棒棒糖的圆珠笔、橡皮,做成小汽车、房子形状的卷笔刀、泛着香味的异形信笺纸……又到开学季节,很多文具摊位上摆出了花样百出的文具。调查发现,其中多种酷似玩具的文具不仅不符合《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甚至连安全都无法保证。韩女士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直是劣质文具的受害者。从一年级始,这孩子就曾经被尖锐的剪刀划伤过手指、膝盖,用文具盒上的放大镜点燃过作业本,甚至有次被一只劣质油笔迸出的弹簧伤了眼皮儿。家长气愤地说:这种误导会害了孩子的!
说到这儿,不能不给儿童食品商“点赞”:他们实在太聪明了。专家提醒家长:购买儿童食品时务必谨慎,尤其警惕包装袋颜色过于鲜艳、将劣质玩具与食品混合包装、直接用塑料玩具包装的儿童食品。此类产品包装的卫生状况、质量存在一定隐患,甚至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媒体调查发现,当下儿童食品越来越趋向玩具化——不仅将玩具及卡片等装入食品袋内,甚至直接用玩具当起了食品容器,还有各种恐怖吓人的食品等。很清楚,这些玩具化的食品卫生堪忧,有可能成为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如今,儿童家电也“玩”上了——被认为具有巨大潜力的儿童家电,在外形设计上几乎全被动物、卡通人物等“包围”了。这种调性很受小朋友喜欢,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企业人士直白地说,企业想通过提高科技感而在技术上下功夫,投入的研发成本是模仿卡通造型的数十倍乃至百倍。小动物、小花、小玩偶这类的简单造型,生产难度和研发成本很低。然而,家用电器不能做得像玩具造型、以避免小朋友误判玩耍出现危险,相关条安全标准从2005年起就有了,却一直没有引发太多关注。直到2007年到2009年前后,随着加湿器流行起卡通、玩具造型,渐渐才引发关注,有关部门又特意针对加湿器出台了一次安全标准。应该是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制造商照旧你禁你的,我“玩”我的。
众所周知,儿童产品的玩具化倾向很严重,而其质量却一直徘徊在问题边缘。每年“六一”节前后,质量监督等部门都要进行质量抽查,此时也是都是儿童产品问题集中曝光的时间段。在历年儿童用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抽查中,童装、童鞋、童车、文具、玩具、儿童家具、婴幼儿纸尿裤等产品的合格率几乎从未“全票通过”。可笑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生产商希望把所有产品都做成玩具,可是连儿童玩具产品本身的质量也不够过硬。几乎每次针对儿童产品的质量抽查,玩具都会因质量问题而“榜上有名”。比如深圳日前对市面上5款玩具枪的枪身、吸水弹和软弹进行塑化剂检测。测试结果显示,5款样品的膨胀材料测试全部不合格,其配备的吸水弹泡在水里会慢慢膨胀,经浸泡测试后吸水弹的膨胀百分比达到200%以上,远远超过现行玩具安全标准。儿童一旦不慎吞入这种吸水弹,会面临肠胃破裂的危险。此外,其他问题还包括玩具车轮的强度、特定元素的迁移、安全警示的标注字体字号、毛绒布制玩具材质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等——这些还不够让父母担心的吗?
都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在“真假天使”满天飞的市场上,消费者要特别当心——它们常常是有天使之形,无天使之心。而监管部门更是不得松懈,而是要以法律和标准为准绳,特别关注那些“玩具型”产品——就是要让喜欢做“打擦边球”的人和企业知道:做不靠谱的“蝙蝠”是有风险的。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