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标准化工作“活”起来
——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 王瑞新
标准化工作范围很广,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无论经济活动、管理活动都可以运用标准化原理来进行规范化、有序化管理。那么,作为地方标准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地质监部门如何适应新常态,做好地方标准化工作呢?笔者通过调研和思考,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以下6点:
一是找准工作定位。地方标准化工作要立足实际,找准自己的准确定位。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改变“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标准化管理运行模式,逐步向“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过渡,也就是说抓好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的制定,引领全社会各行业标准化工作。其次要强化服务和引导。树立为地方、为企业、为社会排忧解难的服务宗旨,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标准是协调一致的产物,标准化是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协调努力的结果。标准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个学科,工作协调是做好地方标准化工作的前提。随着信息化、高新技术及服务业等标准化新领域的拓宽,横向和纵向协调的任务越来越多。标准化部门加强统一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有关主管部门和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以指导和协调,争取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当地的标准化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不断扩大影响面。
二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第一,必须了解和掌握新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配合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实施标准化战略,必须研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向,有效开展工作;第二,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地方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面对新的挑战。各地资源优势转化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加快,“地方特点”的竞争优势开始发挥作用。标准化必须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围绕地方产业特点、企业技术进步、农民增收、创品牌、招商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三,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提高。标准化工作应围绕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等热点和敏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社会、为老百姓办实事,提高工作有效性。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省、市、县3级标准化工作应各有侧重,做到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省级应以宏观管理和标准体系建立为重点,出台全省范围内的扶持经费保障政策,开展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组织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研究、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等工作,加强和国标委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成立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标准化层面支持地方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话语权;地级应以推进本地区的标准化战略标准、标准实施为重点,确定本区域标准化工作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开展标准化信息服务、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企业标准体系建立、采用国际标准、标准化人员培训等工作;县(市)级应以标准监督为重点,开展标准化宣传及重要标准宣传贯彻、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企业执行标准动态管理、标准化技术咨询等工作。
四是提高工作有效性。在这几年开展的标准化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无论是各种标准化示范,还是标准体系建设,有了一套资料,有了一张光盘,有了一份总结报告,表面看似乎达到了标准化活动的效果,其实没有很好地实施落实,没有把实践经验用标准化的形式加以总结和推广。标准化工作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扎根实践,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标准的实施主体才会有积极性开展标准化活动。因此一定要重视标准化工作的实效性,立足实际,同时具有前瞻性,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标准化工作“活”起来。
五是加快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建立起标准化专家库;逐步形成以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为主体、以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力军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如果我们培养一批标准化工作行家里手,能深入企业,能把标准化知识送到基层,能运用标准化原理为企业管理问诊把脉,标准化工作大有可为。
六是注重学习交流。作为内陆省份,特别是山西省被列为转型综改试验区以来,为了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步伐,我们主动走出去,到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通过了解这些地方质监部门和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找出差距,立足山西省的实际,确立目标,制定可行措施,推进标准化工作。
(作者为山西晋城市质监局副局长)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