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之下,质监部门如何通过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要把深化改革作为谋划质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今年以来,面对多项改革,各级质监干部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由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把社保、统计纳入其中,由“三证合一”变成“五证合一”,办证更加方便。二是管理体制改革。安徽省各县市区工商、质监、药监实施“三局合一”重大改革。这就倒逼要重新建立质监工作秩序,工作流程要重新修改。质监工作要做到位,必须要多动脑筋,要从管理体制上、管理秩序上多琢磨、多思考,而且要依法有据。三是清单制度改革。权力清单是对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约束。在厘清权力清单的基础上,又要搞负面清单,必须在权力、制度、秩序相对明确的环境里开展工作,因此法制意识必须要强化。四是技术机构改革。技术机构改革既要积极稳妥持续推进,又要保证改革红利。在没有改革之前,技术机构要练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无论怎么改,在新单位、新体制内才能有饭吃,才会有发言权。五是法治质监改革。滁州市政府提出把所有行政执法的结果全部公示到政府网站上,这对我们执法检查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把法治观念渗透到每一项工作当中去。
二、要将服务发展作为谋划质监工作的着力点
质监部门有没有社会影响力,是要看有没有作为。质监部门要紧密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好职能作用,首先要做好下面几件事。
一是抓好质量品牌提升。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坚持以质量品牌提升活动为抓手,以构建大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大质量管理理念,夯实质量强市的工作基础,有效提升质量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积极落实名牌、卓越绩效的创建工作,有效发挥名牌引领示范作用。发挥政府质量奖评创活动平台作用,推动企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转变质量监管模式。突出“放、管、治”3字效应。放,是指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能下放到县市区的各项审批权和监督权要一律下放到县市区,让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形成有权有责、权责一致的独立监管部门。管,一是要管好跨县市区域的产品质量问题,二是要管好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督查他们规范地抓好质量监管工作。治,是指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对质量监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共治多元的监管局面。
三是抓计量与标准化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把质量、标准化、计量等看家本领守牢用好,比如怎样更好地发挥计量优势,使其在基础民生行业上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好好动脑筋,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
三、要将维护安全作为谋划质监工作的立足点
越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越是要严守安全底线不放松。安全底线出现了问题,再多的改革成果也将化为泡影。
一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现在每年特种设备都在飞速增长,所以我们要及早谋划,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来减少对人员的依赖。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水平,这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二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推进源头监管,提升产品质量新水平。通过完善质量数据库动态管理,重点围绕涉及安全、环保、节能等强制性标准相关的重要工业产品开展监督抽查,严格监督、抽查、整改工作制度,加大对质量不合格产品企业的后处理力度,达到“抽查一个产品、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
三是要守好廉洁从政这条底线。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从机制上保证廉洁自律,这是我们质监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前提。
四、要把抓好落实作为推动工作的突破点
深化改革最终要归于落实。离开抓落实,再好的改革蓝图终将成为“画饼”。基层质监部门在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过程中要善于抓落实,越是在质监改革发展任务重、困难多的时刻,越要敢于担当抓落实,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是抓落实要强化措施,用好督查这个利器,探索开展安全督查和综合性检查。
二是抓落实要完善制度,通过完善信息反馈和限期报告制度,以及查、促、改制度,让各方面工作在抓落实上同轴共转、齐心共抓,并使抓落实长效化、常态化。
三是抓落实要强化考核,要在年初制定并完善各项工作考核制度,要减少泛泛的、面上的考核,考核指标要更加精准,把各项工作的成绩单一项一项晒出来。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考核把工作落实下去,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市质监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