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河南省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

2016-07-28 08:36:5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河南省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

社会共治 上下联动

□ 本报记者 王 嘉

日前,河南省食药监局在商丘市虞城县召开全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该市“六位一体”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近两年来,河南各地把保障农村食品安全融入农村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保障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新模式,有效保障了农村饮食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商丘市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管理、行业自律、市场运作、村民自治、四级联动”六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成效显著。同时,通过“六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管理模式,刹住了农村聚餐“攀比风”,消除了因聚餐致贫的现象,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在政府主导方面,商丘市165个乡(镇、办)全部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为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规格为副科级,核定人员编制5~7名,实现了“一乡一所一食安委”,实现了乡镇基层监管机构、人员从无到有的突破。同时,落实乡(镇)政府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村支部和村委会直接负责、聚餐举办者和承办厨师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乡(镇)政府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乡(镇)长任主任;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所长任食安办主任。行政村成立以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构成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为主、村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为辅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管理。

在部门管理上,商丘市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商丘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确保了商丘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建设、责任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落实到位。实现了定岗、定责、定人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做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有岗位、有人管,形成“事前有申报、过程有指导、事后可追溯”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网络化管理新常态机制。

在行业自律方面,河南省食药监局不断推进农村集体聚餐主体责任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成立农村集体聚餐厨师协会,强化农村厨师行业的自律意识。制定协会章程和制度,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做好农村厨师管理、培训、自律工作。利用信用、星级考评结果发放《农村集体聚餐厨师资格证》,推行农村集体聚餐厨师优胜劣汰管理机制,打造合格的农村集体聚餐厨师团队。厨师协会的成立,进一步发挥了厨师在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等基层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实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全覆盖。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保险机制,建立农村集体聚餐厨师保险制度,是在市场运作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河南省采取地方政府补贴和保险公司奖励等多种形式,对农村集体聚餐承办者、农村厨师实行保险,分摊农村聚餐举办者、厨师风险,保障集体聚餐举办者、承办者、农村厨师及用餐人员等各方利益。同时,运用市场运作机制,实行聚餐食品原料质优价廉、精准配送服务,缩短流通环节,降低聚餐成本,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精准配送,让举办者和聚餐者受益。

河南省食药监还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融入村民自治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权)村规民约,实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村民自治管理,选配村级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村民代表监督员。同时,对农村厨师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基本知识、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处置基本常识的培训,发放培训合格证明。县、乡政府加大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经费投入,确保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网络反应灵敏、运转有效。

河南省食药监还开发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化管理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上下联动。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或协管员、信息员利用手机终端,将农村集体聚餐信息反映在农村集体聚餐监管平台后,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联动,相应指导人员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及时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现场指导,对缓解食药监基层执法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基层监管人员和农村群众,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常识,切实做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河南省食药监局组织编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手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要把好“五关”》挂图、《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五个明白”》挂图、《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示范片》30余万张(册),统一发放至每一个乡镇和村,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农村流动厨师28.8万人次,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