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016-07-20 08:41:05 中国质量新闻网

□ 主编 程 虹 李元平

三、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

深入推进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面向消费者的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各类技术机构的作用,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建立面向消费者的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因素,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有效整合来自公安、农业、商务、卫生、海关、工商和质检等不同监管部门的监测信息,对潜在的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出预警。整合互联网舆情,有针对性地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可能存在的高风险产品、品牌、行业、地域,以公告或消息推送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快速预警,减少风险的扩散并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制定统一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风险处置演练,提升风险应对和处置水平。对已发出预警的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根据风险频率、危害程度和范围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把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加强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建立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数据风险预警模型。组建风险预警专家组,构建统一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同时在“线上”与“线下”获取质量监测数据。“线上”包括,建立质检大数据库,开展与互联网数据获取和分析的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加强对风险监测信息的科学研究,对质量风险、舆情和消费者的质量评价开展监测。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质量监测与预警平台,从互联网获取质量监测数据,利用现代语义分析技术,对发表在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体上的质量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并进行关联性分析。“线下”是指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质量观测调查网络,定期收集反映区域总体质量状况的数据。通过科学的抽样,选取在区域以及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等质量安全与质量满意状况,对质量公共服务、公民质量素质等质量发展环境的感受和评价,从多个维度收集线下质量大数据。通过科学的预警模型的建立,有效整合来自不同方面的质检信息,通过统一的预警平台,为区域、行业和企业的质量安全和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出预警。

加强对高风险领域企业的监管。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涉及安全的高风险产业领域,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风险企业的现场监管。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制定总体质量监管目标,明确监管的重点及要素,明确监管地点,以及监管的岗位职责,明确监管审核需要的资料和记录并公示企业。对现场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对资料进行归档保存。在现场监管的基础上,对企业相关质量保障岗位人员的质量能力素质和水平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质量现场监管的重点和工厂实际情况,按照企业产品生产品种、出口国别、生产数量、企业信用等确定质量监管等级,施行分类管理。对于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以总结会议、监管记录等形式进行现场反馈,判断轻重缓急和严重程度,明确整改期限,限期进行整改,对质量违法行为作出及时处理。发挥监管人员的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对一线的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普及质检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教育。

四、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以“两码”为基础的国家质量信用平台。注重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作用,既突出“行政性”又结合“社会性”,推动质量信用平台建设。突出“行政性”是指,质量信用平台建设要由政府部门组织设计、建设和维护,为各级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服务。建议由质检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委、农业、商务、卫生、银行、海关、工商等政府部门,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物品编码为基础,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系统和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系统,整合各部门的质量信用信息,建立统一的质量信用评级。建立国家质量信用平台,推动各政府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代码共用、信息共享、合作共赢。政府部门根据个人和企业主体的质量信用信息,建立违法个人和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政府部门间建立质量信用违法行为综合惩处机制,质量失信违法企业,在新增项目的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政府奖励、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等方面也受限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制”的氛围。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引进“行为罚”制度,涉及严重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违法单位法定代表不得参与本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社会性”是指,引导社会组织、技术机构开展质量信用评价,在相关政府部门评价认定基础上,建立第三方质量信用评价机构,并鼓励其市场竞争。第三方质量信用评价机构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质量信用评价信息。鼓励并资助公益性的质量信用评价机构,独立有针对性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敏感的领域进行信用评价,让企业的质量信用得以充分的披露,将质量信用这一隐性制度,用显性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信息收集采用制度,广泛收集质量信用信息,作为统一质量信用平台的信息补充。

建立市场准入统一标准。切实转变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许可,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行政许可管理,对涉及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的项目,须保留核心行政许可项目;对能够通过市场调节的,取消行政许可;对下级部门能够管好的,下放行政许可。借鉴新加坡等国际经验,在涉及质量安全的企业准入上,须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市场的企业在注册资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控制污染和卫生标准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资格条件和程序。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等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企业生产状态和生产行为的认证,通过标准设定方式,限制不符合标准、未通过认证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对符合相关标准或通过相关认证的企业,放开市场准入,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

推进第三方认证。逐步放开第三方认证市场,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有效竞争,合理配置资源,激发认证市场活力。质检部门要加强认证市场监管,政府从直接管理者变为监管方,对第三方机构认证资格进行授权,加强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

五、技术支撑机制

建立聚焦于“三大安全”领域的政府实验室。在涉及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质量安全领域,加强政府实验室建设,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这些实验室建设成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政府实验室只承担基于安全监管的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和风险分析等任务,不向市场提供经营性的质量检测服务,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保障运行。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府实验室全力配合进行应急处理与检测支援。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的实验室,要合理划定检测对象、时间和范围,既重视效率又保障安全。涉及国门安全的实验室,重点开展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入境人员疫病疫情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检测和研究。涉及消费品安全的实验室,对监管范围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政府实验室的检验检测,不再作为生产企业具体产品的合格评定判定行为,其数据和结果,仅作为判定标准符合性的法定依据,以及行政执法和应急处置的技术证据。

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本土的质量服务技术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质量服务技术机构综合改革的决定和中编办、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整合不同系统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加强技术合作,形成地域性、行业性的质量服务技术集团。建议以中检集团为平台,尽快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质量服务技术机构,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完善业务服务系统,打造具有国际信用的技术机构品牌。逐步开放中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放开质量服务业务的收费管理,通过价格和市场的自由竞争,促进服务质量的竞争。逐步放开国外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质量服务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明确技术能力、人员素质、设备设施、管理水平、注册资本、净资产和总资产等准入条件,进一步规范市场。加强对技术服务的监管,对技术能力达不到要求、不如实出具报告的机构,坚决清除出局。加强对技术服务市场的扶持,根据对服务机构的能力评估情况,在行政活动中扩大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数据的采信范围。

加快形成集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与咨询于一体的综合质量服务能力。遵循质量服务的内在规律,消除质量服务技术机构的专业化壁垒,推动有条件的机构同时开展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和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在国家层面,最大限度整合相关行业领域的检验检测国有资产,使其既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实力,又有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和咨询等综合业务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质量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加强对质量服务的技术分级和信用评级,对质量服务技术机构的能力、技术和服务以及信用状况,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发挥市场对质量服务技术机构的选择监督作用。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 连载 28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