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粤港知识产权与中小企业发展(深圳)研讨会相关专家认为
核心业务创新才是正途
□ 谢媛媛 本报记者 傅江平
近日, 2016粤港知识产权与中小企业发展(深圳)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主要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以及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实施的话题展开。论坛上,深港两地来自政府及业内知识产权领域的杰出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深港两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深圳近些年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作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深圳知识产权发展也位居全国前列。出席论坛的专家提到,中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强国。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社会形势非常复杂,多边外交关系呈现非常活跃的形态,这更加要求我们以加强睦邻友好、深化贸易往来等方式来加深彼此联系、巩固双边关系。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许多深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去仍将面临许多问题。
近年来,虽然深圳专利质量不断上升,但仍偏重于数量。就目前情况而言,深圳市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更多的是外围专利。如何能够坐拥核心专利,让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来实现盈利,是深圳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
2015年,深圳市专利申请量排前10名的大多是人们熟知的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等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大都集聚了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中小企业在专利方面虽然也有贡献,但与大企业相比差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中小企业在人才和资金方面存在不足。据记者了解,有些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品种较多,但并未获得较高的收益。如何解决资金与人才缺失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力不足问题?来自香港的黄锦山律师给出了建议:利用最少的资源进行创新,这也意味着企业应关注自身的优势在哪里,重点发展核心业务。只有将核心业务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为将来走出国门奠定基础。
没有创新,企业便失去了发展动力;如果企业通过创新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那么创新便会很快被复制,不仅创新成本无法回收,而且会因创新成本而增加产品价格,使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记者在研讨会现场了解到,深圳市一家音响制造厂商,在新产品发布时申请了专利。但是,该产品上市一段时间后,市场上还是出现了商标以外一模一样的产品,这样的情况成为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中小企业应当提高管理能力,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知识产权信息,根据自己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此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更重要的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目前专利侵权赔偿额度为8万元,只有法定赔偿的十分之一。专家建议,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在判定侵权的情况下,侵权人有义务提供相关的真实财务数据,否则将承当更严重的后果,而赔偿额度应根据真实数据来测算。
中小企业大多是被侵权的主体,但也有一些是侵权主体。今年6月,深圳皇岗海关查获了今年首宗自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侵权物品为一批品牌标识为“SATIMO”的天线检测仪。经海关查验,该批产品系假冒伪劣产品,涉嫌侵犯商标权。此外,深圳市人民法院发布的2015年度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中也涉及到一些中小企业,如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起诉被告深圳市华欣智能电器有限公司等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原告是“一种全自动清洁机器人的垃圾收集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权人。两被告共同制造、销售的智能吸尘器产品经技术比对落入原告专利权保护范围。法院一审认定两被告构成侵权,判赔人民币50万元并判令立即停止侵权,并销毁侵权产品、专用侵权设备、侵权模具。此案例中被告及原告都不是大型企业,但所生产产品具有创新性,可为企业带来较大利益。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知道,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当注重研发自己的产品,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仿造其他企业的产品或直接冒用,如果这样做了,企业面临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