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016-06-29 08:32:45 中国质量新闻网

卓越质量全社会共建 品质生活全社会共享

——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在企业、在社区、在学校、在机关、在乡村,浓浓的质量创建氛围浸润着这座“质量魅力城市”,质量品牌升级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马当先,追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根植钢城大地,质量创建成为马鞍山城市最靓丽的底色。

自2014年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马鞍山市大胆创新质量工作机制,勇于探索质量工作方法,“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氛围已经形成。

马鞍山,依山、环湖、拥江,人文、生态俱佳,是基础雄厚的工业城市,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通江达海的枢纽城市,积淀深厚的人文城市,生态宜居的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一块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质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1999年11月出台《马鞍山市质量振兴计划》,2004年6月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质量兴市工作的意见》,“质量兴市”成为该市重要战略。2011年2月荣获省政府“质量兴省先进市”称号,质量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马鞍山市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市”工作目标,2014年,该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并荣获“质量之光年度质量魅力城市”称号。

质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全面建设“质量马鞍山”提供了良好机遇。站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质量工作,使质量工作真正成为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寻着马鞍山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每一个足迹,我们清晰地看到建设“质量马鞍山”的坚实步履。

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并有效运行。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成员单位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机构,建立完善政府负总责,质监、商务、农业、住建、工商、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为建立创建工作长效机制,马鞍山市组建了质量发展局,确保质量强市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迈出了质量工作创新的步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马鞍山市将质量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依据《马鞍山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行质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部署、协同推进,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将质量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深入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强县(区)、质量强镇、质量强企、质量强村“五强同创”活动,成为共同推进“质量马鞍山”这首质量交响曲的“五线谱”。

全面建立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制度。2013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并于2014年、2015年期间不断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分值,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政府质量奖实现市县(区)全覆盖。2007年,马鞍山市及当涂县先后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和“县长质量奖”,其他各县区也先后制定出台县(区)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县(区)长质量奖评审。目前形成了“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县(区)长质量奖”四级政府质量奖励体系,评审范围由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扩大到教育、医疗领域,在全市进一步倡导提升质量、追求卓越的理念。

企业是质量的主体。马鞍山市全面落实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大力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打造企业首席质量官升级版。自2013年8月以来,先后举办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班7期,提前一年实现全市规上企业全覆盖。鼓励企业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组织企业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

该市还建立了国家、省、市品牌联创机制和品牌评价梯队制度,实施名牌创建教育引导、服务培育、宣传推介、保护扶持、长效激励、滚动发展的“六个机制”,加大名牌培育、商标发展、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推动全市品牌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驰名商标13件,中华老字号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安徽省名牌13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96件。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或参与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计量支撑质量提升,制定了支持计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节能产品的专项监督检查,开展高耗能企业对标验收活动,推进节能减排,建成了马鞍山节能环保中心。以认证认可促进质量提升,培育和规范认证市场,强化对强制性认证产品、自愿性认证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

马鞍山市制定出台了质量强市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创建工作规划,分别组建马鞍山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工作机构,相关单位之间密切配合,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创建整体合力,创新手段频频。一是科技手段创新,在安徽省率先开展PM2.5监测工作并同环保部正式联网,与长三角地区同步发布。完善污染源在线监管体系,全市共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260台(套),覆盖全部国控、省控污染源,24小时联网监控并实时上传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在安徽省率先使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二是监管手段创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自律”的联动监管机制。重点加强特种设备和重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建立企业产品“黑名单”制度和食品安全主任制度,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成立质监工作站,实现监管重心下移,将质量服务触角延伸到乡镇每个角落。三是检测手段创新。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国家钢铁质检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检中心两个国家级中心为龙头,安徽省铸造件质检中心、安徽省蔬菜质检中心、安徽省机床质检中心3个省级质检中心为支撑,8个市、县级技术机构及其他行业相关检测机构为基础的检验检测网络,为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质量宏观管理成效明显。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大格局全面形成。质量全民意识普遍建立,在全市营造出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卓越质量全社会共建,品质生活全社会共享。”

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全市工业品、农产品、食品药品、建材等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4%以上,并逐年提高。相继建成了“全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

工程质量稳中有升。通过完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培育精品工程,积极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法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2015年,全市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大中型工程竣工验收一次性合格率、一般工程竣工验收一次性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建筑产业化稳步发展,获批“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马钢工程技术集团公司获批为“省建筑产业示范基地”,马鞍山市建设工程监督站荣获“全国质量监督机构先进单位”称号……

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市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2.55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3.52以上。其中,综合保税区申建扎实推进,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准,进口肉类、粮食指定口岸获批筹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23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2%;成功举办第二届互联网大会、第四届海峡两岸电博会、李白诗歌节等各类会展活动77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总数增至11个,居全省前列。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施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区3个、生态乡镇22个、生态村49个。去年,利用半年时间,集中整治各类突出环境问题327项,关停取缔202家环境违法企业,去年全市PM10平均浓度87微克/立方米,下降19.4%,万元GDP能耗下降7.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卓越质量全社会共建,品质生活全社会共享。”

在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部门联动作用的同时,马鞍山市还积极调动群众积极性,合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深入开展质量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的“五进”活动,走出一条提升全民质量素质的创新之路。

“进学校”

采取抓计划制定、抓融合开展、抓载体搭建、抓实践活动、抓知识传播、抓典型宣传和抓沟通协调“七抓”方式,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深入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编制《马鞍山市中小学质量安全知识读本》,向全市378所中小学校赠送读本;将质量知识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质量课程,明确课时。在国家、省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评审活动,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网络。建立第七中学和四村小学等中小学质量教育示范点,树立质量教育标杆,以点带面,推动该市中小学质量教育深入开展。

“进社区”

出台《关于加强社区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见》,打造社区质量文化示范点。在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花山区新风社区率先建设市级社区质量文化建设示范点。举办“质量知识课堂”“建设质量强市共享美好生活”进社区广场等质量知识宣传活动,并发挥社区质量服务宣传队、合唱队等群文团队的作用,创作“质量强市”快板和“质量强市”诗集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将质量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共享质量发展成果。

“进企业”

全面发挥首席质量官作用。对全市获得任职资格的企业首席质量官,实行资格证书、聘任书、授权书“三书”管理,确保企业首席质量官责、权、利落实到位。当前,该市共有530家企业首席质量官正式上岗。通过召开企业首席质量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组织十大优秀企业首席质量官和十大质量改进典型案例“双十大”评选等活动,为全市企业首席质量官更好地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载体。

“进乡村”

将质量知识普及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向“农家书屋”配备质量方面的书籍,开辟质量图书专栏,张贴宣传画,订阅《中国质量报》,增强农家书屋吸引力,促进质量知识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将质量月、消费者权益日、旅游日、食品药品宣传周、全民阅读活动等延伸至农村,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活动,提高村民的质量安全意识。

“进机关”

把质量工作内容纳入全市干部在线教育平台,开设质量大讲堂,邀请国内著名质量专家为机关干部授课;利用国家钢铁及制品质检中心技术服务平台等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不断提高该市干部质量意识。

“唯进步,不止步”。在“一马当先,追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的引领下,在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征途上,马鞍山市跨越追赶的步伐坚定而执着。

(本版稿件由钱杨武 许佳 本报记者李辉采写)

走出校园 走进企业开展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进社区

城市创建活动亮点和示范内容

一是着力推动城市转型。马鞍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中的再生型城市,面对城市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钢铁主业转型升级,目前已经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制造、新材料等六大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5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发该市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调转促的经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当天,《焦点访谈》重点报道了该市调结构、促转型的做法。

二是着力推动工作机制创新。为进一步建立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质量强市建设持续深入地推进,马鞍山市组建了质量发展局,作为该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实施质量发展战略,牵头组织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和质量考核工作等。

三是着力加强质量工作考核。2013年,在安徽省率先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体系。2014年,质量强市工作考核项目从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共性目标”中分列出来,作为“个性目标”单独考核,考核分值提高到2分。2015年,再次加大考核力度,对各单位实行差异化考核,考核分值分别为2至4分不等。同时考核结果成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着力推动全民质量教育。重点开展质量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的“五进”活动。通过“五进”活动,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尤其在中小学质量教育和社区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和成效,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五是着力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在全省率先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首席质量官任职资格培训专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安徽省质监局向马鞍山市政府发来贺信,对该市全面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给予了通报表扬。从质量主体角度,推动企业建立了安全保障、质量追溯、标准提升、品牌创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体系,全面提升企业质量主体意识。

六是着力推动形成创建合力。建立了联席会议、质量分析、信息共享、联合打假等制度,实现部门从独唱管质量向合唱抓质量转变。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做到“管、帮、促”结合,加强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管,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餐饮“明厨亮灶”管理独树一帜。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安徽省率先开发并使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受到了其他省市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七是着力推动营造创建氛围。“一马当先 追求卓越”成为城市质量精神,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公交站台、LED显示屏等,广泛开展城市质量精神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宣传,营造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心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