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夯实质量基础 实现质量强国

2016-06-23 09:30:19 中国质量新闻网

□ 闫俊强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大力建设质量强国,夯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质量基础。

一、建设质量强国,实现民族振兴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压力,重制造轻创造、重速度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问题凸显,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质量强国,是实现经济由大变强的路径使然,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建设质量强国是实现经济由大变强的现实路径。新形势下,质量就是效率,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建设质量强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我国经济由大变强路径的必然选择。

建设质量强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当前,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过去长期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培育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关键的品牌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质量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质量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信誉、民族精神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质量提升、品牌塑造,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形成吸引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不断开创建设质量强国的新局面

建设质量强国,就要提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握质量发展新规律,创新质量工作举措,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一是实施质量创新工程。树立引领质量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质量。严格遵循“质量为先”的方针,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推动质量领域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集成应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质量。

二是实施质量技术基础夯实工程。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与时俱进提升产品标准指标要求,从符合性标准走向引领性标准。提升计量建设水平,搭建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精密制造水平。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树立标杆认证机构,鼓励卓越认证,推进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探索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跨区域、跨行业整合,组建具有公益性和社会第三方公正地位、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培育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组织。

三是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鼓励中小企业培育和优化商标品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针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同特点和消费需求差异,实施品牌多元化系列化发展战略,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构建区域认证制度,形成市场与社会公认的区域综合品牌,积极培育区域性品牌集群。积极打造专业服务平台,加强品牌推广和保护,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营运等服务。

三、营造质量共治的良好社会环境

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是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将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畴,加快质量信用信息公示发布机制建设,加大质量监测、违法案例等的信息公开力度。建设质量信用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府部门间质量信用信息共享互认。健全质量信用社会评价机制,规范质量信用档案建设和质量信用信息的等级评价、使用。

二是构建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将与消费者构成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明确为首负责任者,构建以落实首负责任为核心的责任追溯体系,降低维权难度。探索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发消费者主动维权意愿和动力。强化消费者集体维权能力,加强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授权,鼓励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通过商品质量安全评价、比较试验、消费评议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以及支持、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权等方式加强社会监督。

三是打造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质量共治格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指导广大企业结合实际,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促进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强化行业自律。大力弘扬质量文化,深入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群众质量活动,不断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广东省质监局)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