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品牌强国是中国制造必由之路

2016-06-15 09:05:29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吴学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知名品牌占全球商标总量的比重仅为3%,但却占据了全球市场40%的份额和50%的销售额。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被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有281种工业产品的销量世界第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我国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也愈演愈烈(2016年6月12日《瞭望》)。

  全球化造就了“品牌经济”时代。一个成功品牌的价值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可惜的是,中国的一些本土品牌在外资有计划的攻势下或危机四伏,或惨遭灭顶之灾。国内企业在直面经济全球化的严酷竞争中,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土地、厂房和机器设备,而是自己的品牌。现在问题是,在与外资合资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忽视了自身的立命之本,本想利用外资,却不想被外资所“利用”,最终丧失了辛辛苦苦培育的品牌。

  在中国企业与外资合作的过程中,品牌争夺一直是焦点之一。一些跨国公司把准国内企业急于引进外资的心理,在谈判中常加入对于中国品牌的限制性条款,如“15年内合资企业不得使用原商标”等。另一种情况是,合资企业表面上打出“双品牌”战略,但合资期只推广外资品牌,控制原有内资品牌的发展,甚至停用内资品牌,在外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时,集国内企业多年心血的本土品牌逐渐被人淡忘。

  相对之下,跨国公司整合中国市场的利器就是品牌。许多人不知道,曾在中国销量极大的捷达汽车,其品牌JETTA(捷达)并不归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所有,而是归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所有,跨国公司的高明与老到可见一斑。事实上,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品牌“消灭式”和“冷藏式”的策略始终就没变过,对此,国内企业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这方面,此前,“徐工”在与“凯雷”的谈判中坚守本土品牌阵地、高举本土品牌的大旗,最终让凯雷无功而退的做法尤为值得称道。

  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美国有51个、欧洲有42个、日本有6个、韩国有1个,而中国一个也没有。尽管近年来国内引进外资成效显著,但不能单纯成为“世界工厂”,要想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发展本土品牌战略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现在国家强调“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就是为了提高本土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应该说,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托所有企业品牌的提升,形成地区“品牌族群”,政府应制定品牌发展规划,这将有助于国内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好地转变增长模式,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车车)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