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这位人大代表的“烦心事”化解了

2016-03-11 08:53:06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杨  蕾

    中国国门时报记者  马文生

   3月9日下午,刚刚参加完会议回到驻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姚建民,来不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坐车出发了。他要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去解决一件让他困惑良久的“烦心事”。

   姚建民,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事农业科研工作30多年,姚建民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成就突出,多项创新成果有效推动了旱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而此时此刻姚建民心中的这件“烦心事”,正和他的科技新发明——“渗水地膜”有关。

   在国家标准委会议室,来自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农业部、全国塑料制品标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等候多时,他们正是为了姚建民的这件“烦心事”而来。

   “渗水地膜是一种可降解的地膜,能帮助旱作植物有效抗旱,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一提起如同自己孩子一般的“渗水地膜”,不善言辞的姚建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渗水地膜不同于传统的地膜,它是带有双层微米级小孔的通透性地膜,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等功能,能将分散易蒸发的无效降水转变成可有效利用的土壤水,相当于每亩地增加了3次灌溉水,同时提高了光温利用率,能帮助旱作植物有效抗旱。而且这种地膜可以自动降解,不污染环境。”

   为了向大家更生动地展示渗水地膜在战胜干旱中的巨大威力,姚建民举了一个例子。位于雁门关外的山阴县岱岳乡甘庄村,去年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旱,而采用了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1000多亩“晋谷21号”旱地谷子平均亩产却出乎意料地超过千斤,单产突破往年高产纪录。

   这些年来,姚建民带领的渗水地膜科研团队,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渗水地膜增产技术先后在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大面积推广,累计达到300多万亩,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增产样板。

   “这是一项好技术、好发明!”“真神奇!了不起!”……大家一边听,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赞叹,由衷地佩服科技的神奇力量。

   但是,现在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却遇到了麻烦。为了防止白色污染,国家对农用地膜的厚度有强制性标准,即0.008毫米。为了增加地膜的可回收性,保护环境,正在修订的新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国家标准可能将这一厚度标准改为0.01毫米。“为了保持良好的渗水、保水功效,渗水地膜的厚度在0.006毫米~0.008毫米之间,如果超过0.01毫米,渗水地膜的功效就无法很好地实现了。”担心标准的修改影响渗水地膜的推广,原来这就是姚建民心中的“烦心事”。

   “姚教授,刚才您讲到,渗水地膜是可降解性地膜,如果那样的话,它就不在我们的强制性标准适用范围之内。”标准委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姚建民顿时睁大了眼睛,赶紧拿起新修订标准的报批稿,仔细研究起来。“姚教授,您看,在标准的范围这一项中,我们就明确了,‘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可加入必要助剂用吹塑法生产的用于地面覆盖的薄膜。本标准不适用于可降解性地膜。’所以,如果渗水地膜是可降解性地膜,那就不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内。所以,您的担心多余了!”

   听完工作人员的解释,姚建民的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放心了!这些天来,不光是我,好多了解渗水地膜的专家、农业工作人员都为渗水地膜捏着一把汗。我把这个消息带回去,大家都可以放心了!谢谢你们!标准宣贯培训的时候,我们一定都去好好学学。”“烦心事”终于圆满解决了,姚建民如释重负,一副轻松愉快的样子。

   “几天前,习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还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我搞科研几十年,深知科研创新不容易。就拿地膜的标准来说,有标准当然是好事。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不同的地区对地膜的需求不一样,不同的种植作物对地膜的需求也不一样。标准制定时能否将这些特殊性都考虑进去?我建议能否建立‘可对话’的标准制度,为科技创新留些空间。”姚建民坦诚地表示。

   不知不觉,时钟已经指向晚上21时30分,讨论和交流还没有结束。为了人大代表的“烦心事”,大家已经挑灯夜战两个多小时。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渗水地膜”的讨论,也不仅仅是一次围绕某项标准的交流。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求真精神,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回应认真履职的务实态度,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在这个夜晚,不断地升腾……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