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笛卡尔说:“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反正是无知不如不学了”,而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战胜无知”。那么,按照笛卡尔的想法,现实生活中,遇到搞不明白的事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学习。
学习,最要紧的态度,是谨慎。马应龙日前就因为不谨慎出了问题。2016年1月25日,马应龙被爆遭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点名。FDA公告指出,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马应龙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其英文说明中未列明药品中含有吗啡,目前已启动召回。1月26日,马应龙股价下跌9.54%。目前,国内药品监管部门对于止咳糖浆类药品中吗啡成分的标示并无特别规定,所以,按照马应龙官方的说法,其产品符合国标,没有问题(可以不在说明中标注)。但所谓“入乡问俗,入国问禁”,这是基本常识,你的产品要到美国卖,就得首先搞清人家有什么规定。因为不谨慎,犯了低级错误,马应龙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当然,“无知”的东西太多,搞清先学什么也很重要。对于消费者而言,搞清自身权益,习得维权的法律知识至关重要。四川省乐山市市民田先生花60多万元订购了一辆丰田普拉多,但提车时却发现4S店提供的实车与宣传材料不符。他认为这涉嫌虚假宣传,于是向店方提出“换车加支付延迟交车赔偿”或者“退车加违约赔偿”两个处理方案。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田先生表示将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田先生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相比田先生这样知法用法,那些遇事要么忍让退缩,要么大吵大闹甚至砸车打人的消费者,该好好反思,好好学习了。
忍让或吵闹,都是非理性的,是无知的表现。除此之外,在消费上还有一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境外代购。澳大利亚媒体报道,除了购置房产与代购奶粉、维生素,令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代购直呼“抓狂”的物品版图已然发生了“扩张”,包括车厘子(樱桃)在内的澳大利亚新鲜果蔬也被代购们划入目标范围。中国代购者常常通过澳大利亚非官方网站为其中国的亲戚朋友购买大量商品,生鲜食品也逐步被列入代购清单。境外代购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但毫无原则地不信任国内市场与不加鉴别地相信境外市场,同属失智行为。不过,对于这种现象,最该反思的还是国内企业和监管部门,是他们的失职(失掉职业操守及职能作用)导致国内消费者的失智。
关于企业“失掉职业操守”,还有更确切的例证。日前,中消协联合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发布家电消费与服务大数据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半数以上消费者关注家电核心部件的材质问题,消费者购买家电时最关注的是“维修服务”因素。报告还显示,消费者在选购家电时,也非常注重“获知权”的权利,其占比高达69%。与“越缺什么越显摆什么”一个道理,消费者越关注“维修服务”,恰恰说明这一块企业商家做得最差,他们“失掉”的本应负的责任最多。当然,消费者在家电维修服务上希望拥有更多的权利诉求,注重“获知权”,这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企业商家要小心了,消费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无知”,他们正通过学习懂得越来越多维护自身权益的知识,他们手中已握有一把维权之剑,而且这把剑正变得愈发锋利。
过去市场环境不健全,消费者法律意识较差,一些企业商家在市场可以靠“无知”及由此而生的“无畏”赚钱,但时移世易,现在情况变了,轮到企业商家好好学习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