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福建质检部门助力安溪乌龙茶续写丝路传奇

2016-01-28 09:35:1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把质量安全放在产业发展第一位

   福建质检部门助力安溪乌龙茶续写丝路传奇

   图为农户在安溪县龙门镇榜寨片茶园内除草。

    □ 本报记者 何 可 文/图

   去年12月,质检总局联合央视发布的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中,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到1401.38亿元,在地理标志品牌价值中仅次于贵州茅台,在所有中国品牌价值中名列第五。

   安溪茶叶能够享誉海内外,获得品牌溢价,与两块质量“招牌”大有关联:一块是国家认监委2015年10月授予安溪县的“第一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称号;一块是2012年11月,质检总局授予安溪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如今,安溪茶叶出口量占到了全国乌龙茶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伴随着“海上丝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安溪茶创出“质量模式”

   1月22日上午,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榜寨片茶园内飘起了小雨,曾经逢雨天必是泥沙俱下的丘陵地带,如今茶园梯壁上爬地兰、黄花菜郁郁葱葱,护坡固土,道路两旁和梯田空地的香樟错落有致。

   据榜寨片茶山所属企业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品控部经理谢承昌介绍,通过生态化治理,茶园“跑水、跑土、跑肥”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更重要的是,茶园生态平衡后,化肥使用量减少约七成,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与3年前相比,该茶园的茶叶品质提高了一到两个等级,经济效益增加了20%以上。”

   如今,像榜寨片茶园这样的生态茶园已占安溪县茶园的一半。茶园生态化、茶农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的立体发展体系已成为安溪发展茶产业的基础。

   “在安溪,八成人口与茶叶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6%来自茶业。茶产业是个民生工程,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始终被放在茶产业发展的第一位。”据福建省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介绍,2015年,安溪县茶园总面积4万公顷,茶叶总产量6.5万吨,茶叶直接或间接出口1.6万吨,出口量约占全国乌龙茶出口总量的1/3。

   与满园的茶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的日趋严苛:2006年5月,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针对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从83项增至276项;欧盟对茶叶的农残要求高达470项,2014年以来对农残法规进行了15次修订,其中将啶虫脒等4项农药残留限量加严了一倍。

   尽管如此,安溪茶叶仍然取得了出口佳绩。据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溪办事处主任张华介绍,两个示范区的建设为安溪茶叶应对出口质量安全要求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示范区建设,逐渐形成以“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为特色的“安溪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茶农难组织、农资难监管、质量难追溯、基地难集约、标准难实施等一批茶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大幅提升安溪茶叶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成效。

    “质量管控就是畅销的通行证”

   “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八马畅销的通行证。”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回忆起企业的发展史感慨良多,“为打入日本市场,2002年企业在质检部门帮助下开始建设质量追溯系统。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八马成为首批出口铁观音到日本的企业之一,并多年位居铁观音出口量前列。”

   目前,安溪出口茶叶连续6年全部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出口价比全国均价高出近50%,平均每亩(约为0.067公顷)茶园增收1000多元。同时,124家企业通过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残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取得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据了解,安溪已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等“四个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建设集约化、清洁化初制加工场,在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国家食品质量标准、QS、ISO、HACCP、GMP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无公害清洁化生产。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注册登记率95%以上,标准实施覆盖率达100%。

   蔡建明说,在种植环节,安溪县在出口备案茶叶基地率先推行的“联作制”管理模式。通过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茶农之间,增设由10户左右的茶农自愿组合形成的联作小组,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实施茶园农事管理、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质量监测、品牌销售的“六统一”,一人违规,牵动全组,较好地解决了茶叶的原始质量责任承担者缺失问题。

   如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在质量人的悉心守护下,安溪茶叶正在继续扬帆起航,续写丝路传奇。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