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
——访上海市质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小路
□ 本报记者 霍一夫
过去这一年,上海市质监局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全力服务自贸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上海乃至全国质监系统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制度和综合监管模式。通过转换监管思路,转变监管方式,实施质量重大工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新年伊始,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质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小路。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黄小路首先回顾了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三个转变”新要求,及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提出的“双提高”“双满意”和“放管治”新目标、新举措。黄小路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受环境约束、资源供给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经济放慢等发展要素影响,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向中高速调整。质量必将是上海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创新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全市中心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上海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基础上,以2013年上海市政府1号文的形式,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的宏伟目标,为上海描绘了清晰的质量发展蓝图。《规划》的实施已然成为上海市质量工作的新抓手,“质量是上海的生命”理念已经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并正在进一步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黄小路告诉记者,要想实现上海市质量发展目标,就要采用凸显重点、注重创新、逐步推进的方式,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一批对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质量工程项目,夯实质量工作的基础。
推动质量发展必须法制先行。2012年4月19日上海市人大通过《上海市产品质量条例》,明确质量发展的制度要求、组织要求,为推进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推动自主品牌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质量状况分析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此基础上,上海市质监局正在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开展《上海市质量发展条例》《上海市服务质量条例》《上海市检验检测管理办法》《上海名牌制造(服务)保护办法》等地方法规、规章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推进质量发展法制建设。
实施中的质量数据工程,为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建设中的包括医疗、社区和学校的产品伤害监测及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建设,研究推进建设质量数据中心,建立以历届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主体的质量标杆比对数据库,推动企业开展质量对标提升活动。以服务质量测评作为切入点,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开展质量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深入推进物流等服务质量评价方式研究,并发布自贸区物流服务质量指数。以问题导向为主旨,会同市旅游局相关部门发布上海旅游业服务质量指数,在旅游领域先期试点逐步建立健全服务行业的质量综合评价机制。
质量信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快上海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质量信用制度建设。对接上海市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质检总局质量信用信息档案数据库,推进“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查询与服务系统”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了质量信用信息的共享能力。上海市质监局的《质量信用评价系统与政府激励应用》课题获得了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成果。
此外,全民质量教育工程正按照《上海市质量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全面启动全民质量教育活动,编制出版质量教育系列图书。
上海名牌推荐工作已经进行了20年。自主品牌培育工程不断壮大,20年来发展了一批“上海名牌辉煌之星”,推出了“上海名牌战略实施20年有影响50人”,总结了20年来的成效和经验。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对新业态品牌的扶持、培育模式进行新探索。在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和市北高新园区(质量服务产业)开展上海名牌明日之星推荐活动,打造了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一批“上海名牌孵化基地”。此外,在自身创建了6个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15个市级知名品牌示范区的同时,还会同上海市旅游局共同支持日喀则地区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黄小路举例说,上海在构建企业、社会、消费者以及政府齐抓共管、企业承担质量主体责任的大质量工作体系时,特别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创新质量治理机制的作用。
《上海市产品质量条例》明确规定了市人民政府设立质量安全工作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本市产品质量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如对“中小学生校服”“出租车后座显示屏”等突发质量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和处置,为全市质量工作机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通过市区联动,共同推进质量工作。从2009年起,就在全市推进“质量兴区”工作,并在17个区县全部建立了质量工作推进机制。2014年,上海市质监局配套制定发布了《区(县)政府质量绩效评价指南》地方标准,建立了对区县政府质量工作的考核体系。区县考核工作对推动地方政府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强化质量发展动力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促进作用,为新形势下强化机构改革中的质量发展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上海局积极转变职能始于2010年。”黄小路说,从那一年开始,上海局就注重调动行业质量工作主动性,先后牵头联系市经团联、市商业联合会、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23个行业协会组织发起成立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目前已扩充到40个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协调,促进质量部门进一步实现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质量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眼下,上海已经建成了本市76家大型骨干企业质量工作网络,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并以此为基础,向广大企业提供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培训、“首席质量官”培训等各类质量宣贯,促进企业不断增强质量意识。上海“十二五”期间开展的质量攻关项目,已为企业新增销售额245亿元,新增利润50亿元,节能降耗11亿元。
现在,上海市民对质量工作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质量月等各类质量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扩大了质量工作的影响力、知晓度。2014年,上海市质监局聚焦对消费者开展质量教育,举办了“十大最有用的质量习惯”征集发布活动。评选出购物看标签、不买“三无”产品、了解商品“三包”等10个最有用的质量习惯。同时,将质量宣传和信息收集工作紧密结合,深入社区,在8个社区建立了产品伤害质量监测点。
自中国质量大会召开后,该局立即向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汇报,按照总理讲话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在质检总局的指导、支持下,当好质量工作的排头兵,力争率先走出质量工作的新路子。
以中国质量大会精神宣贯为发力点,面对上海质量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黄小路认为,新的一年,上海质量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齐抓共治。
进一步提升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市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正式提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质量发展提升本市质量竞争力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为上海再创质量发展新成绩提供新动力,为上海早日进入质量时代提供加速度,将本市质量发展提升到关系城市发展的生命的战略新高度。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激励企业质量改进创新、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等手段,通过将质量竞争力纳入国资企业内部经营考核体系,研究制定“上海制造”、“上海服务”等区域品牌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强化企业质量自我承诺制度、企业标准自我申明等新举措,力求能不断激发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
进一步创新市场调节的质量发展制度。通过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质量问题发现机制以减少质量事件的发生;通过建立以共治为导向的大质量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质量共治合力;通过建立以满意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提升机制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质量技术服务培育机制,强化质量技术基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