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考试,时时在、处处行,有考人、有被考,考试即人生。既然考试躲不开、逃不掉,那么剩下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它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考试,明白考试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考试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明确提出从今年开始,组织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进行考核。这是我国质量工作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人们印象中,政府是经常考人的,现在也面临被考,这在证明“人生处处是考场,无人能出考场外”的道理之外,把政府推进考场,面对一张质量考卷,也凸显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当然,考质量,就意味着一些地方政府在质量工作上有不到位的情况,通过考试发现哪里不到位,哪里有不足,之后想办法做到位、补不足,那么考试的目的就达到了,功莫大焉。
不过,考试之功,并非随便一考都能建的,必须讲究命题及评判的科学性。上述质量大考,考前就经过了科学严谨的论证和细致筹划。该行动计划明确,今年将发布《2013-2014年度省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评分细则》,对考核的目标设置、统计方案、评价方法、评分标准等进行详细规定,并组织第一次省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如果没有这些细则,考试很可能就变得随意,不仅发现不了问题,甚至反而掩盖问题,考试流于形式倒在其次,造成负面社会效果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有些考试就因缺乏科学性,特别是因细则缺失而造成不良后果。近期,上海市质监局抽查儿童家具,不合格率高达2/3。质检总局也抽查了61批次儿童家具产品,33批次不合格。尽管儿童家具新国标对产品规定很明确,但将近两年过去了,从一次次的抽查来看,新国标的落地状况似乎仍然堪忧。这一方面有企业不够重视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缺少强制执行力和监管。也就是说,儿童家具产品考试考得不好,不是因为题出得有多难,而是在考试评判上没有严判的细则,或者有细则而未严格执行。这会给一些企业造成一种“考试就那么回事”的消极印象,使它们不重视考试、应付考试,这样下来,考试非但无功,反成其过。
如果考试不严肃,更大的问题就来了——作弊。国家规定,一种车型能够批量生产,必须首先进入3个名单: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质检总局《3C认证产品目录》。因此,车企在量产一种车型前,先要将样车送往国家指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后才能进入这3个名单。问题就出在“样车”与“量产”之间,“掉包计”成为车企的惯用作假手法,企业送检的样车与投入市场的卖车之间经常有巨大差距。媒体调查发现,大批“国四”标准柴油车环保造假,且堂而皇之地奔跑在路上喷云吐雾,成为严重雾霾的制造者之一。
考试作弊,一旦发现就要严惩,绝不姑息。在对待违反考试规则和纪律上,严是必须的,但严对于整个考试而言,并非万能灵药,有时候一味求严,严字当头,会适得其反。前不久,经42家会员企业同意,广东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向广东省质监局及国家标准委提交《关于〈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等情况的报告》,称国家强标建筑陶瓷部分指标过于严苛,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环保技术水平,有些指标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严格,企业难以持续稳定全面达标。业内人士表示,佛山建筑陶瓷行业几乎没有企业能完全稳定达标,标准一旦实施,将对佛山陶瓷企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企业有权利(政府监管部门也应该允许它们)对现行标准提出异议,但标准考试是不是真的严到令企业无法承受的地步,还有待于相关部门和业界专家进行充分调查论证。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个原则听上去简单,但实际应用却多有纠结。
制定标准也有标准,考试本身也被考试,生活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