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质量技术手段打通节能减排关节点系列报道:标准给低碳节能划杠杠

2014-01-03 08:52:2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标准给低碳节能“划杠杠”

   ——质量技术手段打通节能减排关节点系列报道之四

    □  本报记者  朱祝何

   

胡庆明 摄

   2013年12月19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成为继深圳、北京、上海后第4个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根据规划,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建立统一交易市场。

   碳排放量核算、低碳产品评价、能效等级评价,均离不开低碳节能标准的划线把关。低碳交易中,标准的“划杠杠”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在业内人士看来,节能减排标准化,可以在碳交易和节能计量方面大展拳脚。

    碳排放管理标准正研制

   2013年12月16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组织了首次有偿配额竞价发放,成为全国首个碳排放权有偿配额拍卖。开展碳交易,离不开科学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标准支撑。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秘书长李爱仙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节能减排标准化可以在解释节能减排概念和节能量的计算方面,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节能减排标准化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而碳排放管理标准的研制发布,正是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类似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已立项,可能会在今年或明年正式发布。”从事碳排放标准研究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陈亮博士表示,关于碳排放管理,目前国内没有出台任何标准,地方开展低碳交易试点只能靠的是地方性文件支撑。

   2012年3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复筹建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要负责我国碳排放管理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直接领导下,重点开展相关标准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发布任何一项和碳排放管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主管部门已委托各个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前期研究工作。例如,为配合碳交易实施,众多国内相关机构,从组织和项目层面积极开展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涉及钢铁、石化、水泥、化工、电力、纺织等行业。

    低碳产品评价标准酝酿发布

    低碳交易和普通民众最直接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低碳产品。

   根据《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低碳产品是指与同类产品或者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碳排放量值符合该类产品国家标准或者技术规范中有关低碳评价指标要求的产品。

   “现在已经发布了4项低碳产品评价标准,都是以认证技术规范形式发布的。”据陈亮介绍,前期发布的产品标准包括水泥、玻璃、电机、铝合金建筑型材等,未来可能会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正式发布。

   符合何种要求的产品算是低碳产品?据悉,和能效标准评价针对终端用能产品略有不同,低碳产品评价包括终端产品和生产性产品。“标准要做的就是划出一条线,排放量低于这条线,就算低碳产品。”陈亮以粗钢产品举例称,工作组通过广泛调研,根据全国粗钢企业低碳节能的平均水平及先进水平,划出碳排放的基准线,能低于基准的就是低碳产品。“当然,里面还有企业管理等一些定性评价要求。”

   据悉,类似于家电产品能效标识,低碳产品将来也会有个标识,方便普通消费者选购。目前,家用电冰箱、家用空调等7项低碳产品评价标准建议稿已经成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粗钢、电解铝、陶瓷、合成氨、普通乘用汽车等产品的低碳产品评价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低碳产品目录的发布提供技术支撑。

    能效标准有望继续推进

   节能减排标准,除了支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规范企业节能管理外,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能效评价标准在此方面的引领作用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

   “高耗能行业,这几年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变化都还是很大的。”谈及能效评价标准的作用,常年从事该项研究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海红提及最多的词是“支撑、促进、引领”。

   借助能效标识制度,消费者可以直观判断产品节能等级,而选择节能产品能在经济上获得实惠。据权威测算,目前一级能效的空调与三级能效的相比,连续使用3个小时就能节约1千瓦时电,如果是在我国南方,按每年使用200天,每天6小时计算,一年可能节省200块钱,而空调一般的使用寿命是8~10年,最多能节省2000元。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2012年启动的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接近尾声。而记者采访获悉,鉴于该工作成效不错,有望继续推进,但具体方式尚待公布。

   “通过技术指标实现政策衔接。”陈海红表示,百项能效标准涉及产品大多跟惠民工程相关,通过标准制定、修订,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