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品牌》>>

我国成功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并担任秘书国

2014-04-24 15:20:31 中国质量新闻网
开栏的话: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自2013年6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主导制定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工作,推动建立国内品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从本期开始,本刊设立“品牌商学院·品牌评价”栏目,及时发布品牌价值评价的有关信息。

  2014年1月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管理局通过决议,决定成立ISO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由中国承担。这使得我国有机会主导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对实施国家品牌战略,推动我国产业、企业“走出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还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象征,对全球经济贸易活动有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发展和品牌研究等原因,全球知名品牌评价和发布机构以往一直参照或采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品牌评价规则、方法和标准,IS0也于2010年发布了由德国组织制定的品牌货币评价国际标准(ISO10668:2010)。为此,我国向ISO申请组建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构建新的品牌评价标准体系任务艰巨,来之不易。

  为了成功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专门团队进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加快建立国内品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提出了由基础标准、方法技术标准、行业实施指南标准三大板块构成的品牌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了4项国家标准,12项我国重点行业品牌评价国家标准正在研究制定。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连续3年对1000多家国内知名制造业企业试点进行测算,为我国起草成立ISO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提案提供全面、翔实的数据资料。国家质检总局还组织开展质量、技术创新、服务和无形资产等4项品牌价值主要构成要素研究,为我国制定品牌评价国际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际支持。重点加强与品牌标准化强国如美国、德国的合作,促成了中美德三国联合推动机制,签署了中美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合作备忘录。同时还有效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对美、英、德、法、日、韩、澳、加等14个ISO技术管理局成员集中力量开展工作,确保我国成立ISO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提案获得顺利批准。

  ISO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被誉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在ISO成立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有利于以标准手段提升我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一是提升我国品牌评价工作的国际认可水平。促进我国品牌评价与国际接轨,加快培育我国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使我国向制造强国、贸易强国和经济强国转变。二是提高我国品牌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有力推动我国品牌进入国际知名品牌发布名单,从而摆脱“贴牌生产”的落后地位,提高我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打造一批与国际顶尖产品相媲美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高端品牌,实现我国品牌建设的新跨越。三是推动我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将质量、技术创新、服务、有形和无形资产等我国品牌评价技术标准的核心内容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并由我国主导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和协商一致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有效提升我国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和影响力。

  ISO成立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对提升我国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是个重大机遇。下一步我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和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作为ISO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将在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品牌战略推进联席会的作用,全力做好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工作。国际上联合美德英法等国家,研究建立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提出包含无形资产、质量、技术创新、服务和有形资产等核心要素的国际品牌评价方法。国内加强国际标准技术团队建设,深入研究品牌评价技术标准,确保我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话语权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品牌评价国际标准的尽快发布。《中国品牌》2014年4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