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品牌》>>

航天科技集团:潜心升华的质量主题

2014-02-17 10:47:36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本刊记者 王惜纯

  质量箴言:

  航天科技集团在导弹武器、火箭发射、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辉煌背后的重要支撑就是质量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打破了月城西昌宁静的夜空。有着中国航天“大力士”之称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着嫦娥三号探测器奔向太空。中国探月工程“落月”探测任务的大幕震撼开启。

  当带有五星红旗的玉兔号行走月球时,世人见证的,不仅是中国科技的巨大突破,也是中国航天人的自信与实力。

  此次任务中的探测器和运载火箭两大核心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在导弹武器、火箭发射、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辉煌背后的重要支撑就是质量。

  技术保驾

  记者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了解到,为确保嫦娥三号完美探月,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制团队迎难而上,集智攻关,在着陆减速、着陆段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冲击的缓冲、月面热控保障、月面移动、月面巡视过程的自主导航与遥控操作控制等6大方面,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三姑娘”保驾护航。

  其实,航天科技人的奔月之梦由来已久。2000年11月,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嫦娥工程的大幕由此拉开。

  遥望距离地球38万公里远的月球,第一个问题就是:卫星如何去?在世界探月历史上,美、俄等航天先进大国都曾发生过卫星与月球“失之交臂”,或者撞到月球表面上“粉身碎骨”的惨痛先例,可见轨道设计风险之大。

  杨维廉是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富经验的轨道专家,一生都潜心于轨道设计。他深知,核心技术要不来。面对“无指导资料,无试验验证,无前沿研究”的“三无”形势,他和研制团队求解出了地月转移轨道的数学模型,这一关键性突破为嫦娥一号卫星顺利架设出一条精巧的奔月之路。看着这条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奔月轨道,工程两总让老杨去俄罗斯验证一下,老杨却自信地说:“我的设计肯定没问题,如果他们验证说有错,那也是他们错了。”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专家组还是邀请了国内3家权威单位,进行了“背靠背”的验证,结果证明了这条轨道的科学性。但研制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在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后,杨维廉弟子领衔的设计团队又为嫦娥二号“加速”,使运载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月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原本15天的奔月时间缩短为了7天,为后期我国卫星奔向更远的深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脚下有了路,心里还要有数。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就是“嫦娥之心”,它控制着嫦娥卫星的姿态变化,卫星能不能走得稳,就看它了!嫦娥团队把“新、难、险、重”任务特点中的“新”变成了创新的“新”,他们创造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变轨控制系统,第一个三体定向控制系统,第一个针对月球定姿的敏感器——紫外月球敏感器。

  科学的魅力,在于不断挑战“第一”。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成功解决了卫星三体定向难题,10项自主创新成果助推嫦娥“出得去”、“刹得住”、“飞得稳”、“控得精”。

  沿着自主创新之路,嫦娥研制团队在不到10年时间里,完成了先进国家数十年才走完的探月之路,突破了16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同类卫星世界先进水平。

  一丝不苟

  有人说,航天发射没有中间值,成功就是100分,失败就是0分。载人航天,更是成败系于毫发,必须确保“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从1994年首次完美亮相,到2011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长三甲系列火箭在17年间完成了37次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长三甲更是赢得了“金牌火箭”的美誉。

  然而,在铸箭的背后,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发射团队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火箭系统纷繁复杂。3万多个元器件、近10万多根电缆电线、4800多条焊缝,仅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就有200多种。这些火工品能不能准确起爆?焊缝有没有泄露?元件质量有没有问题?任何一个地方,哪怕发生一点差错,都会影响整个任务的成败。

  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每个航天人的身体和神经都像拉满了弦的弓,重压面前,迎难而上。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实行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技能工人三结合攻关,大家一同分析、深入讨论、科学判读,确保每一个环节准确无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制过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100多项关键技术,不仅掌握了世界上仅有美、日等个别国家掌握的冷氦加温增压技术,冗余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浩瀚太空,再一次刻下中国精度。

  质量刻在心中

  质量是航天事业永恒的主题。1%的失误,往往会导致100%的失败。因此,对于航天人来说,质量和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命题,必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航天科技集团承担了运载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及空间站舱段等几大核心关键系统的研制工作。从神一到神十,圆满完成了11次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大大提升了航天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与之相对应,在中国航天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经验的总结,航天人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国航天应对高密度发射的质量管控体系。

  针对航天工程系统庞大、环境复杂、参研单位多、技术风险大的任务特点,按照“万无一失”的极高质量要求,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实施独创的质量问题“双归零”等一系列方法,保障航天工程任务的一次成功和航天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为中国最高科技水平的代表,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嫦娥”、“天宫”,中国航天一直引领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中国质管方法的试验田,从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体系到产品保证、“零缺陷”,中国航天一直是中国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最早探索者和实践者。尤其是质量问题归零方法,成为引领中国式质量管理方向的领航者。

  面对多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应用卫星等航天型号高密度研制任务考验,航天科技集团秉承老一辈航天人“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理念,针对航天工程系统庞大、环境复杂、参研单位多、技术风险大的特点,创新性提出“航天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理论,创造了以全员参与的航天质量文化为引领,以航天工程全过程精细化质量控制为手段,以质管体系和产品保证能力为基础的中国航天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独创的质量问题“双归零”、质量交集分析、技术风险分析等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力保证了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圆满成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以人为本,培育航天特色质量文化,制定航天领域国家(军用)标准600多项,航天行业标准3000多项,发布了集团及所属单位标准规范两万余项,对指导和规范航天重大工程和型号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人有能力向太空奔去,并转身回望美丽的地球。此时,中国人的视野与所有人类的视野一样豁然开朗。站在太空里,凝视蓝色大理石般的地球所产生的一切人类情怀,会让航天科技人骄傲地说:“航天事业的成功,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国品牌》2014年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