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保湿,产品搭配是关键

2015-12-29 15:19:23 中国质量新闻网

    □ Apple/文

    对于护肤来说,保湿一定排第一位。因为干瘪的角质层,永远会让人看起来没有活力。

    所以,不管皮肤有任何抗氧化、抗炎、抗衰老等需求,它们都排在保湿之后——整套产品搭配下来,保湿力度足够是第一要务。

    但是,为了保湿而只擦保湿产品,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功效产品同样需要选择。而且,并不是一定使用专门的保湿产品才能达到足够的保湿力,搭配好产品,会让保湿效果事半功倍。

    保湿前要考虑几种因素   

    给皮肤足够的保湿,并不是单纯靠某一个产品,而是靠多种化妆品的整体搭配所完成的。大部分护肤品都会有一些保湿功效,但有些产品如粉剂和物理为主的防晒品则会有拔干的效果。

    此外,还要考虑自身的皮肤出油情况、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气候状况和是否在用抗油脂分泌作用的药物这三种因素——

    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气候状况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都已经和当地气候磨合得非常好了,没什么影响。但是对经常出差的人来说,就需要准备两套护肤品,或者额外添加一两件保湿更强,油性更大的产品以及舒缓镇定的产品备用了。

    如果在服用药物期间,最好通过医生了解一下药物中是否有控制油脂分泌的成分,并面诊医生后遵医嘱用药。

    注意产品中的保湿剂

    保湿类化妆品是模拟人体皮肤的保湿机制来实现人工保湿,需通过吸湿剂、封闭剂、润肤剂相互协同作用使产品达到保湿效果。

    保湿类化妆品中的保湿剂是非常关键的。人体自身结构中含有众多具有保湿成分的物质,化妆品保湿原料中部分是通过化学合成人体原有的保湿成分,也有新合成保湿原料,还有一些天然的皮肤保湿原料。天然的保湿原料包括角鲨烷、蜂蜜、灵芝提取液、芦荟提取物、丝蛋白类、胶原蛋白等天然物质。化学合成保湿剂则包括多元醇类、葡萄糖衍生物等。

    挑选搭配保湿品5步骤

    1.首先选择主要的功效性产品,比如美白。

    2.分析所选的功效性产品,从封闭性和小分子保湿上看其优缺点。

    3.确定功效性产品的使用顺序,以及估计除它以外,皮肤还能够额外承受的油脂总量。

    4.综合以上,再挑选能弥补缺点的搭配产品,比如选择油脂少、清爽、小分子保湿剂足够多的化妆水或水性精华。

    5.最后,填补其他次要的功效性需求,如抗皱、抗老化。

    一般来说,平常的保湿产品都由3部分保湿剂组成:

    封闭剂,以各类油脂为主。如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环聚二甲基硅氧烷;动植物油:牛油、马油、猪油、羊毛脂、橄榄油、乳木果油、玫瑰果油、荷荷巴油、扁桃油、甜杏仁油、葡萄籽油等;矿物油:石蜡、凡士林、地蜡、液体石蜡等;合成油脂:月桂酸异丙酯、异壬酸异壬酯、棕榈酸甘油酯、等一系列人工合成的油脂;脂肪酸脂肪醇:月桂酸、月桂醇、棕榈酸、棕榈醇、硬脂酸、硬脂醇等;烷烃类:这类油脂一般也是来自石油,也可以说是矿物来源的油脂,常见的如异十六烷,C12-14异链烷烃,异十二烷等;磷脂和神经酰胺:卵磷脂、脑磷脂、神经酰胺、神经鞘氨醇等类物质。此外,还有很多防晒剂和精油同样也是油,也具有封闭性。

    小分子保湿剂,以多元醇为主。常用的有甘油、丙二醇、1,3丁二醇、山梨醇、双丙甘醇、木糖醇等。

    小分子保湿剂绝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的,且需要渗透进角质层发挥作用,在搭配上要注意尽量放在油性大的产品前面使用。

    高分子保湿剂。包括透明质酸,胶原蛋白,银耳提取物等。

    保湿品搭配看成分

    在保湿化妆品中,保湿剂中的封闭剂和小分子保湿剂是必不可缺的,而高分子保湿剂并不是必须的,因为这些成分在空气湿度较大时效果很好,但在干燥的地区效果会大打折扣,且添加量过大后产品并不好用。

    所以,在搭配使用保湿产品时重点要看产品的封闭剂和小分子保湿剂,要注意的是这两部分功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还要注意的是,产品的保湿能力不在于成分表的成分种类的多少,而在于里面保湿剂的含量。

    举例来说,比如封闭性较好的倩碧淡斑卓研精华,由于良好的封闭性,使用后会大大阻止乳液里水溶性小分子保湿剂的渗入,影响保湿效果。所以在使用时最好在它前面加一瓶水溶性小分子保湿剂多的产品,这虽然打破了水——精华——乳液——防晒这种常规使用顺序,但会得到不一样的保湿效果。

    还有一些保湿化妆品虽然是面霜或精华,但小分子保湿剂很多而封闭性不足,这一类产品油分少,并不会给皮肤带来过大的油脂负担。但是,搭配使用的后续产品最好要提供一定的封闭性,而不仅仅因为它是面霜或精华来决定使用顺序。   《消费指南》2015年1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