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欢/文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酥瓜标准化种植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和特色品牌农业的成功范例。
2014年1月,随着潘集酥瓜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意味着小酥瓜将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奏出新的致富乐章。在淮南潘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仙人牧羊,唯独对淮河岸边的潘集情有所钟,因此,在离开这里时留下了一只羊角。经过潘集人世代呵护和养育,羊角变成了供人食用的佳品——羊角酥。
羊角酥又称酥瓜、香瓜,属葫芦科甜瓜、薄皮甜瓜的一个亚种。由于潘集具有春季温度回升早、夏秋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条件,成就了潘集酥瓜与众不同的特点: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富;外脆内酥,酥而不面,脆而不硬。
每年5月中旬到6月,是酥瓜大批上市的季节,这时候来到潘集,映入眼帘的尽是瓜农采摘的身影和甜蜜的笑容。在这里,小小酥瓜已逐渐发展成该地区的大产业,成为了当地瓜农收入的主要来源。
小小酥瓜发展快
资料显示,酥瓜栽培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沿淮地区特有的传统种植品种。但由于一直是露地栽培,产量低、品质差,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针对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实施农业标准化难度大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将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发展引向深入,并促进酥瓜种植向品牌化和产业化迈进,是当地政府多年来研究和努力的主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潘集区酥瓜生产已从传统的露地栽培发展到现在的保护地栽培,不仅提高了产量、提前了上市时间、增加了农民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地栽培改变了原有露地栽培的酥瓜脆而不甜、外观差的缺点,形成了以“南龙”、“田牛”、“金香”等品牌酥瓜为代表的具有香、甜、酥、脆独特风味的酥瓜产品。
酥瓜生产已成为潘集区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全区保护地酥瓜面积由2008年的不到100多公顷发展到目前已经达到1300多公顷,年产量达到6万吨,仅去年便实现产值3亿元,给农民带来了2亿多元的经济效益。此外,潘集还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基地,成立了田集蔬菜瓜果协会、潘集田牛酥瓜专业合作社、芦集代楼蔬菜瓜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合作组织。现在,集镇代楼、姚幸,潘集镇夏圩,田集街道南圩、瓜元,泥河镇杨柳为主的酥瓜生产基地和以田集街道为中心的酥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令潘集区酥瓜产业区域布局轮廓初显,逐渐形成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
标准助力保质量
为保障潘集酥瓜质优、丰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进一步向优质生产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安徽省淮南市质监局和潘集区相关部门近年来积极开展酥瓜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对潘集酥瓜种植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其走上了一条标准化发展之路。
在淮南市质监局指导下,潘集区蔬菜协会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为指导,于2005年租种2公顷土地,开展了酥瓜春早熟栽培试验与示范,进行了《沿淮地方优质甜瓜早熟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研究项目。2006年制定了《田集街道酥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2007年申报了《无公害酥瓜大棚栽培技术规程》淮南市地方标准。
在《潘集酥瓜等级标准》中,从品种选育、育秧、田间管理、产品等级标准、环境标准、安全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规范了潘集酥瓜的生产。
2011年,潘集区建立起市级无公害酥瓜标准化示范区,并在淮南市质监局指导下再次修改制定了《大棚酥瓜种植技术规程》等安徽省地方标准,通过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既鼓励了龙头企业以技术标准为主的生产种植,又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标准化管理,从根本上保障了潘集酥瓜的品质。
2012年2月,结合潘集酥瓜近8年的生产试验示范经验和技术资料,《潘集酥瓜》和《潘集酥瓜保护地栽培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开始编制,并在2013年由安徽省质监局批准发布。这两项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淮南市在酥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上走在了全省前列。
随着潘集酥瓜的知名度提高,一些冒名的潘集酥瓜也进入了市场,不仅误导消费者,也严重损害了潘集酥瓜的良好声誉。为了保护潘集酥瓜的品牌信誉,维护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更进一步推动潘集区酥瓜产业的快速发展。淮南市质监局积极准备潘集酥瓜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材料,从名称、保护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到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文件撰写等工作。
2014年1月,潘集酥瓜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范围为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办事处、高皇镇、平圩镇、泥河镇、夹沟镇、古沟回族乡、潘集镇、贺疃乡、祁集镇、架河镇、芦集镇共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种源为越瓜(Cucumismelo L.var.conomonMakino);立地条件要求:土壤类型为马肝土和砂姜黑土,土层厚度≥50cm,pH值5.0至8.0,土壤有机质≥1.0%;要求开花授粉后25天至30天,果实由青转白、瓜色发亮、有香气时采收。感官特色要求:果形端正、果柄略显细弯呈羊角状,果皮绿白色,果肉绿色、瓜瓤橘红色;果肉香甜酥脆、汁多爽口;理化指标要求:单果重1.0kg至2.0kg,可溶性固形物≥8.0%,总糖≥8.0%。
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使潘集酥瓜向深化标准化生产更进了一步,让潘集酥瓜可持续发展受到更多保护,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它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配套服务开销路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更多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被引进,使得潘集全区酥瓜品质得以不断上升。在潘集,酥瓜种植采取了农技人员划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的方式,以此保证瓜农能够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化种植,使酥瓜品质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
现在,小小酥瓜成了当地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当地政府正是看到这一发展趋势,趁势抓住机遇,为广大酥瓜种植户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开展酥瓜种植能手大赛,以此提高瓜农对酥瓜种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潘集区从2010年起连续举办了4届酥瓜种植能手大赛,通过对参赛酥瓜外观、口感、含糖量、农药残留、包装等方面的综合评定,评选出当地最佳酥瓜种植能手,充分展示了潘集酥瓜的魅力和潘集酥瓜产品的特色。
与此同时,为酥瓜生产能够获得配套服务,潘集区质监、农业、科技、工商等部门通过引导瓜农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管理模式和生产标准,在酥瓜申报注册商标后,形成创建品牌的先进理念,使当地先后推出的“南龙”、“田牛”、“金香”、“淮河湾”等酥瓜商标,都成为了酥瓜中的优质品牌。
如今,潘集酥瓜生产销路也已经从自产自销到逐渐进入北京、天津等全国10余个大城市市场。随着潘集酥瓜产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这张淮南市的城市名片正在飞向全国各地。
《消费指南》2014年6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