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招鉴别调味品是否添加着色剂
辣椒酱、番茄沙司等常用调味品原则上是不能或限量加入着色剂的,对于是否加入着色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鉴别:
一是观察调味品的色泽,不能红得太鲜艳,要深红或红中略带黑,因为上述调味品在加工过程中必定要受到高温处理,高温对其原料的本色即红色会有一定的破坏,加工后的成品保持不了原料外观上的本色;
二是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放置部分调味品,在日光下曝晒,一般1~2天后如果纸色变黄而调味品红艳如初,则可能添加了人工着色剂。
乘机时正确携带移动电源
上海市消保委最近提醒消费者在乘机过程中,应正确携带或托运充电宝、锂电移动电源:
根据国家民航管理部门规定,严禁将锂电移动电源放入行李托运。额定能量在100Wh(含)以下,属于消费者个人自用内含锂电池的便携电子装置(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电脑等)可作为手提行李携带登机;额定能量大于100Wh、小于等于160Wh的,需提前到值机柜台申请批准,开具批准放行单后每人最多可随身携带2块;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不能通过安检。
符合要求的充电宝只能随身携带,不能托运;但超出额定容量的或无标识、无说明、无生产厂家的充电宝都会被拒绝随身携带。
出行前请计算好自己所带充电宝或锂电池的容量,建议根据自身携带的情况提前进行咨询,以便获得更多帮助。
WiFi使用后须及时关闭
目前,公共网络WiFi覆盖面越来越广,逐渐成为黑客和不法人员入侵攻击的对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者在公共场所不需要使用WiFi网络时,建议及时关闭无线数据功能。为预防个人信息外泄,要记住以下6条要诀:
不要浏览不正规网站,适时更新防病毒软件。做到适时更新、定期扫描,及时修复系统漏洞。为了避免上网时被跟踪,建议消费者定期清理电脑中的Cookie。
不随意登记身份信息,不轻易填写详细资料。在注册网站、论坛登录账号时,消费者要尽量做到“有限提供”。在上网聊天时,也不要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姓名、电话和住址,尤其不能泄漏身份证号码、账号和密码以及验证码等信息。
分级管理个人密码,密码设置务求多变。要为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个人账号设置不同密码,对于一些涉及金融消费的重要账号,要通过绑定个人电子邮箱或手机号、加装数字证书或申请U盾、定期修改密码等多重保护措施,加强对账号的自我维护和管理。此外,最好也给手机设置锁屏密码。
安装使用正版软件,设置软件正当权限。如需下载免费软件时,尽量通过官方网站,同时用防病毒软件对下载过程进行监控。很多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费者授权它扫描甚至读取通讯录、短信等个人敏感信息,消费者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不需要使用WiFi时建议及时关闭。在使用个人电脑上网时,不要轻易让陌生人远程操作自己的电脑。如在公共场所不需要使用WiFi网络,建议及时关闭。
信息外泄要及时补救,保留证据主动维权。要对个人信息予以妥善保护或及时销毁,不要随意处置含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交通票证和电子数据等。如发现个人信息可能泄露,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
防止手机流量“偷跑”
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提醒消费者:合理配置手机软件,减少手机流量消耗——
1.尽量选装流量监控软件。很多软件在智能手机开启情况下默认为自动更新,在软件更新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流量。消费者可利用智能手机自带软件或者安装第三方软件监控流量使用过程,实时提醒流量使用情况。无需使用蜂窝数据网络时,特别是在夜间休息阶段,要及时关闭蜂窝数据连接。
2.退出应用程序软件要彻底。一些视频、定位服务、新闻推送以及社交类软件,通常会在手机开机后在后台自动运行,且通常默认为自动更新。因此,在暂时不使用相关应用程序时,建议通过任务管理器关闭应用程序,按“HOME”键返回桌面达不到退出应用程序的目的。
3.定期优化手机程序软件设置。使用智能手机时,要根据手机运行状况及时调整手机设置,定期更新软件,优化应用程序。必要时,可选择安装手机安全类软件,减少恶意病毒、恶意二维码、垃圾短信、诈骗电话等骚扰甚至个人隐私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问题发生。
4.不随意开启蜂窝数据及漫游功能。手机在蜂窝数据开启时,通常后台程序会消耗一定的数据流量。对于数据流量需求较大的情况,例如更新手机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在线播放音视频等,应尽量在WiFi环境下进行联网操作。
手机漫游功能在开启的情况下,若消费者在境外使用手机接收电子邮件、彩信,进行网页浏览或使用其他数据服务,可能产生高额费用。建议在出游前关闭手机蜂窝数据及数据漫游功能,或选择合适的境外数据漫游套餐。
网上低价清凉油假货多
盛夏已至,清凉油等产品热卖起来,然而一些网店充斥着不少鱼龙混杂的清凉产品,这类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用超低价格吸引消费者。
比如清凉油,价格就从每盒两元到数十元不等,消费者购买后要仔细辨别真伪后再考虑使用。冒牌清凉油大多味道刺鼻、稳定性较差、容易挥发,且驱蚊、止痒效果不明显。如果购买渠道不透明、使用无效甚至产生不适,应弃用并考虑就医。
微信购物需谨慎
经常浏览微信朋友圈的消费者会发现,开“微店”、启动微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一般微友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做起的“买卖”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微店”,销售服饰鞋包等小商品,但要缴纳两万元微信风险保证金,通过微信支付平台支付;第二种是当“中间商”,与相应的厂商合作,由厂商提供商品图片,个人赚取中间差价,通过线下进行交易。
海口市消协提醒消费者,由于微信店的卖主多为个人,收款后是否发货、货品售后服务等不确定因素都增加了交易风险,所以购买仍需谨慎。消费者在形成买卖关系时应注意保留聊天记录、银行汇款单、卖家姓名、身份证号等作为凭证,来降低购物风险。另外,最好不要通过微信购买贵重物品。《消费指南》2014年6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