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河/文
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今年4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8个月出现下滑。消息一出,即有业内人士惊呼,自主品牌汽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如果蔓延下去,自主品牌汽车将退出中国车市。
如何从逐渐下沉的沼泽中脱身?这无疑是当前自主品牌操盘者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寒潮向自主品牌全面袭来
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9.69万辆,比上月下降11.2%,比上年同期增长4.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延续上年9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而1~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248.12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0.1%,同期乘用车总体增速为10.5%。同时,自主品牌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其中,奇瑞汽车销量下降18%,至146500辆;上汽乘用车荣威和MG的销量仅增长0.7%,至67766辆。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合资品牌产品竞争、渠道下压以及限购城市的增加等因素,造成了自主品牌出现颓势。
然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一年来被视为自主品牌标杆的长城汽车同样风光不再,继今年连续两次推迟高端新车哈弗H8的上市外,中汽协最新数据也显示,今年1到4月份,长城汽车销量下降1%,至24.7万辆,其中4月长城汽车共计销售环比下滑12.89%、同比下滑11.24%,两年来首次出现销量同比、环比双下滑的局面。
由面到点,寒潮正向自主品牌全面袭来。张志勇表示,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市场份额下降的自主品牌,正在陷入一场全面的危机。与以往自主车企由于自身原因出现经营下滑不同,此次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合资品牌的竞争压力。并且,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这种危机的程度在未来几年还会加深。
“逆向开发能使车企走向云端,也能使车企跌入谷底”,一些靠逆向开发起家的自主车企依然故我,通过模仿、拷贝快速卖车,忽视研发和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后劲不足的问题将日益显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年后,当下进行“正向研发”的自主车企或许不一定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但靠“逆向开发”的自主车企必然消亡。张志勇表示,当前国内车企进行正向研发有几种模式——
长安“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模式,先是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通过正向开发、自主创新打造强大的研发能力,做好自主研发、自主管理、自主品牌3个方面。今年前4个月长安汽车夺得自主品牌销量第一名确有其可取之处;
上汽乘用车“消化吸收海外先进平台技术”的模式,通过与外方合资合作以及购买罗孚品牌的技术,学习研发能力化为己有,比如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和MG两大品牌产品质量可以比肩合资车型,单车销售价格也远远高于同级别自主车型;
奇瑞汽车从零做起的正向研发模式,将之前的开发体系包括产品开发理念、流程、组织机构以及运行机制进行全面调整。
然而,企业进行正向研发也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汽车产品的销量是由消费者来投票的,当前自主品牌产品与外资、合资产品有一定差距,不仅仅是因为核心技术的落后,也有现阶段制造业总体过于落后的原因。以车身激光焊接技术为例,这是轿车车身制造的关键技术,对提高汽车质量和安全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这项技术却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只有合资企业才能通过引进设备,使用这种焊接技术,而在自主品牌汽车中尚属空白。
有专家表示,由于国产设备无法满足需要,自主车企要么花费巨资引进国外生产线,要么用自己的装备生产低档车。前一种选择让企业不堪重负,后一种做法又造成我国汽车在竞争中根本掌握不了主动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SUV市场的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更加重视该细分市场。今年第一季度,长城哈弗H6凭借67890辆的销量,成为自主品牌中惟一进入前十名的车型。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自主品牌聚焦当前高增长、高利润的SUV市场,能够在品牌以及收益上获得可观的回报。然而,自主品牌希望通过SUV向高端化发展的路径并不明朗。中汽协数据显示,虽然自主SUV一季度销量同比实现27.1%的大幅增长,但市场占有率却由43.5%降至40.4%。崔东树表示,长城H8一再推迟上市并非偶然,说明自主品牌SUV所依赖的逆向开发体系并不足以支持其向高端发展。
加码研发向品质要增量
业内专家认为,自主品牌目前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有几个原因,第一,国内以前自主品牌消费主力市场在三线、四线城市,但随着市场消费开始升级,消费者转向逐渐下移的合资品牌;第二,合资品牌快速向更低级别和价格的细分市场下探;第三,随着核心城市的限行、限购,导致消费者一步到位的消费心理;第四,自主品牌整体的竞争能力仍然不够,特别是体系的竞争力不够。
事实上,面对当前的危机,自主车企的应对举措也逐渐清晰。其中,各大国有汽车集团投入巨资培育的自主品牌技术实力已见成效。长安汽车在10年前就开始着力建立“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全球研发格局,在此体系下,长安近年来推出的逸动、CS35、CS75、致尚等战略产品,率先在设计上打开突破口,整体产品竞争力也大幅提升。今年一季度,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19万辆,同比增长37%。目前长安的多款新产品均进入细分市场主流阵容。
无独有偶,上汽集团发布的“CUBE-TECH”新一代动力总成,则是上汽自主研发以及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的成果,“凭借该动力总成,上汽未来5~10年在传统发动机技术上能做到世界范畴内的领先”,上汽乘用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平台化战略不仅能降低自主品牌车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也让自主品牌车企能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核心技术,打造关键零部件。专注于平台化和模块化,自主品牌甚至可以在销量还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共享零部件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事实上,平台化战略不仅意味着自主品牌车企的研发更为高效和正规,还将使自主品牌车企从零部件配套、到整车生产、再到售后服务的全价值链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除了技术领域的加快投入,寻求在产品上尽快与合资品牌缩小差距外,在战略层面,自主品牌也在寻求全新的发展支撑点。几年前,为了突破以往廉价形象,奇瑞和吉利相继推行多品牌战略。然而,这种“为品牌而品牌”反而使得资源快速分散,陷入新的危机。意识到问题的奇瑞和吉利,此前相继宣布回归一个主品牌,并重新梳理现有的品牌以及产品体系,在新的品牌战略中明确,5年内将主攻A级市场。而对于整合后的吉利汽车,其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吉利的主动性战略布局,未来将集中优势资源开发精品汽车,未来5年实现销量翻倍,冲击120万辆的年产销规模。
自主品牌出现积极变化
从今年前4个月的产销统计来看,自主品牌汽车形势非常严峻。但也应该看到,自主品牌汽车正在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在自主品牌的“脱困”计划中,以往强调的销量目标已经开始被盈利目标所取代。据了解,上汽正在实施一项内部代号为“A架构”的平台提升计划,通过该计划,到2016年上汽自主品牌的产品平台数将减少,由此上汽自主品牌的赢亏平衡点将从现在的30万辆提前到20万辆,这意味着当前上汽乘用车的销量规模就已经开始盈利。
除了上汽,提升整车的盈利也成为一汽轿车接下来需要推进的重要部分。对此,一汽轿车相关人士认为,从全新奔腾B70开始,全新一代产品将采取模块化战略以及规模性增长,品牌盈利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事实上,利润也成为考核自主品牌的重要指标。“今年的任务除了达成销量目标,还包括单车价格的提升”,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黄华琼表示,去年奇瑞汽车总销量出现负增长,但是销售额并没有下降。单车平均售价从上年的5万提高到7万元,今年4月份进一步提高到8万元。两款新车型艾瑞泽7和瑞虎5,销量最大的是高端配置车型,其价位可以媲美同级别合资车型。
“这说明自主车企正在回归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崔东树认为,在当前以及未来自主品牌面临的低谷期中,如果自主车企仍一味追求销量,则很可能将自身拖垮。他表示,此时转而追求车企盈利状况的改善,能够促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技术、营销等具有持续发展的企业体系。
据了解,经过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自主品牌车企无论从技术还是服务,都在经历一个从摸索前行、市场换技术到融合创新、不断升级转型的过程——
一是自主品牌汽车初步完成战略转型,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竞争力加强。比如奇瑞汽车通过痛苦的战略转型,一批全新产品开始陆续上市,坚持正向研发的艾瑞泽7和瑞虎5,品质大为提高,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陆续推出的一批新车型,市场也非常看好。
二是自主品牌汽车开始走出低质低价的怪圈。自主品牌汽车早先占领市场,靠的是低质低价低端车。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的重视和价格因素的淡化,自主品牌汽车的品质快速提升,平均单价也开始明显提高。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披露,随着一批全新车型的上市,吉利也开始摆脱之前的低端低价,单车平均价格不断提升。比亚迪、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也同样如此。
三是虽然轿车市场份额下降,但自主品牌SUV市占率大幅提升。在市场增量最大的SUV领域,自主品牌已经占领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奇瑞瑞虎5、吉利GS7、长安CS35、比亚迪S6、传祺GS5、长城哈弗、奔腾X80、中华V5等一批自主品牌SUV崭露头角,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今年北京车展后,又有一批自主品牌SUV如哈弗H2、长安CS75、瑞虎3等上市,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张志勇表示,自主品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成本控制,实施精益化生产,提高自己的产品品质。在此基础上,自主品牌必须尽快形成市场的概念,建立从市场到市场的闭环经营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产品研发思路,确立配套体系与产品概念,并掌握市场上消费者的有效反馈信息,为下一个产品的更新换代打下基础。 《消费指南》2014年6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