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首届“品牌亚洲”分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4月11日,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首届“品牌亚洲”分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培育知名品牌促进亚洲发展》的主旨演讲。
支树平指出,当前,中国政府正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向品牌发展要动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质检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将着重在4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夯实品牌发展的质量基础。政府部门将大力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打造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品牌。二是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良好环境。完善品牌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品牌维权机制,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健全质量激励机制,搞好“中国质量奖”评选,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宣传推广优秀企业品牌建设经验。三是建立科学规范权威的品牌评价体系。四是加强品牌建设领域的教育和培训。
《消费品安全法》立法研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4月11日,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消费品安全法》立法研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总局副局长梅克保强调,《消费品安全法》立法研究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立法研究工作,加快《消费品安全法》立法进度。
梅克保指出,《消费品安全法》立法研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务必扎实开展,积极推进,确保质量和进度。要注重科学严谨,认真总结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意见和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为专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材料,做到科学立法、务实立法;要坚持解放思想,在立法研究工作中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质检部门将加大日用消费品执法打假力度
从3月31日召开的质检总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质检部门将按照切实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后监管的工作要求,开展消费品执法打假工作,深入开展以儿童用品、食品相关产品、手机产品等为重点的日用消费品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消费品执法打假工作力度,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据介绍,儿童用品将以电玩具、童车、汽车安全座椅、奶瓶奶嘴、纸尿裤为重点产品,重点查处生产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未取得CCC强制性认证或超认证范围生产、标识欺诈等违法行为;食品相关产品将以食品用纸制品、食品用塑料制品、餐具洗涤剂和消毒剂、食品陶瓷容器、压力锅等为重点产品,重点查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违规使用回收废旧材料,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以及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违法行为;手机产品将以手机及其配套充电器、手机电池、移动电源为重点产品,重点查处生产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产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等违法行为。
将围绕“5个突出”深化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改革
3月18日,质检总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深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改革的有关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产品质量监督司关于改革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总体思路的汇报。总局局长支树平要求围绕“5个突出”增强监督抽查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突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切实加大消费品抽查力度,突出抽查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安全项目,使全年抽查消费品的种类、企业和批次占国抽总量的50%以上;关注商品销售新业态,扩展抽查领域,加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二是要突出质量评价特别是发现质量问题的功能。对于国家监督抽查制度来说,质量评价与发现质量问题这两大功能是相互贯通的,进行质量评价是监督抽查制度的重要功能,它应当成为评价产品、产业和区域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体系。
三是要突出系统联动作用。改革完善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强化地方监督抽查统筹管理,使监督抽查成为连接系统上下、部门内外的重要手段。
四是要突出质量社会共治。通过监督抽查强化与各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技术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推动信息共享,回应人民群众的质量关切,发挥市场倒逼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作用。
五是要突出责任追溯和后处理。充分运用好抽查结果,加大抽查后处理工作力度,对抽查不合格产品及企业依法层层追溯、处理到位,对存在典型问题的产品、企业、行业进行深度曝光。
《消费指南》2014年4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