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营养强化食品作为国家改善公众营养的项目,始终在曲折中行进。不久前,铁强化酱油推广项目再次受到了诸多争议。而在市场上,铁强化酱油、强化大米等产品也并未被消费者认可。
不少消费者担忧,强化食品究竟对身体好不好,强化食品中的营养素是否会过量、安全性如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不少主打某类营养素的食品却备受青睐。
记者了解到,新修订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即将公布,新标准的实施将为营养素的合理摄入提供规范和保障。
为何难获消费认同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了解到,食品营养强化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是为了改善居民普遍缺乏的营养素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据介绍,食品营养强化,就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加入人体所必需的,但在日常膳食中又易缺乏的营养素,以保证人体的营养需要。我国从1995年开始建立“营养改善发展项目”,将人体所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加入一种食品载体内,以增加营养素在食物中的含量,即食品营养强化。目前强化食品包括加碘盐、加铁酱油、维生素A食用油以及强化面粉、强化大米等。
但消费者对强化食品似乎并不买账。
在家乐福、物美、京客隆等超市里记者看到,很多货架上都有强化食品,如添加了维生素A的食用油、铁强化酱油等。不过,多数强化食品由于包装或宣传上并不突出,都被“淹没”在众多商品中。不少消费者对于强化大米、铁强化酱油等食品并不清楚——“买酱油还是买那些口味鲜美的比较好,而且补铁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要买加铁的。”“平时买食用油、面粉比较注重品牌和价格,至于添加了什么元素,没有太在意”。也有消费者提出疑问,每天吃铁强化酱油,是否会造成铁摄入过高,会不会产生健康问题?
此外,价格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强化食品的原因之一。记者发现,在添加了某种营养素后,营养强化食品明显“身价倍增”,价格高于同类食品。比如一种铁强化草菇老抽酱油,比同品牌普通的草菇老抽贵了近两元;添加了维生素A的食用油价格和普通食用油价格相差十几元;与每公斤四元左右的普通大米相比,营养强化大米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实际上,目前一些消费者对于强化面粉、铁强化酱油、添加维生素A的食用油等强化食品并不认可,原因在于消费引导不足,消费者认知存在误区。“比如对于酱油,多数消费者看重的是口感和价格,而不是营养。”专家表示,营养强化食品受冷落和消费者营养知识缺乏有关,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强化食品,他们更习惯于接受传统的饮食观念,如食物相生相克等饮食理论。“任何一种食物中都不可能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许多食品在加工中都会失去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营养素。在食品中加入适宜种类和剂量的营养素,可以合理地补充营养成分及其比例,满足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要。”据介绍,强化食品是国家按照科学推荐的营养摄入量的最低标准添加的,不像很多市场上的食品那样进行商业宣传。但与其他食品相比,强化食品的营养补充更具科学性。
用营养强化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好处是显然的。业内人士表示,食品营养强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美国目前有上万种强化食品,占所有食品的85%,而我国营养强化食品约占食品总数的5%。向消费者推广强化食品,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公众的宣传。
营养素越高越好吗
与国家倡导推广的营养强化食品受冷落不同,市场上很多强调某种营养元素的产品却大受欢迎,如添加了钙、铁的饼干,添加了维生素C的糖果、饮料以及高钙牛奶等。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但却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购买。“因为常看到广告,还经常有促销活动,很吸引人”,消费者刘小姐说。
记者看到很多食品的包装上,都打出了含有高钙、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矿物质的说明。在某品牌饼干的包装上,饼干的成分中含有300毫克的钙;全脂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中也标注了630微克的维生素A和8.5微克的维生素D,以及12微克的铁。有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会着重选择加钙以及维生素的奶粉和饼干,因为营养价值较高,对改善身体也会有帮助。“选择营养素比较高的食品,因为营养素越多,对身体越好。”
一种微量元素在人体中都有一个安全限量,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人体就能够维持健康,如果缺乏或过量就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各种微量元素的安全量范围是不同的,有的范围比较宽,比如钙,每天可以摄入几百毫克至2000毫克,而有些元素安全范围比较窄,比如微量元素硒的适宜摄入量只有50〜150微克。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主任杨月欣告诉记者,目前营养学将营养素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营养素进入人体后比较容易被排泄,基本不存在摄入过量的危险,比如B族维生素;B级营养素也相对较安全,日常的食用量不易达到危险系数;C级营养素就是过多摄入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但是这些强化剂的使用在国家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使用限量。强化食品在合理的参数依附下,并不会对身体存在威胁。
杨月欣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消费者对强化食品的非合理使用。“强化食品在最初是一种改善区域性疾病,具有补充作用的营养食品,并不等同于普通食品。而不少消费者却把它看成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进行选购,没有根据自身健康情况进行合理使用。”她介绍,在国外,强化食品都有一个健康标识,使消费者在选购中不但拥有“知情权”,也会进行更健康的选择。比如,国外的专业营养团队会在强化食品的包装说明里添加一个营养成分表,并对这些营养成分的专业数字进行一个通俗的功能性解释,来让消费者对号入座。“假如人每天铁的摄入量是5微克,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数字,为什么摄入5微克,5微克铁对人体有哪些好处,这类具体的标签都应该出现在强化食品的说明内容中。”
此外,她提醒,目前市场上不少产品夸大某种营养物质的功能或含量,消费者选择时要谨慎。“开发一种成功的营养强化食品是一项非常系统的科学工程,决不是简单的营养素的添加。”
记者了解到,新修订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即将公布,这对于遏制当前营养素滥用,维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据了解,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修改后,列出了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名单,并增加了可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名单和部分营养物质的使用量。专家介绍,新标准还下调了部分营养素的强化上限,以避免过量摄入的风险。同时,标准实施后,还会将营养素风险等级以及不同等级营养素的最大强化量纳入风险评估。
如何选择强化食品
据了解,目前营养强化食品可分为以下3类:一是国家强制性推广的强化食品,如加碘盐;二是国家建议性推广的强化食品,如铁强化酱油,添加了维生素、叶酸、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素的强化面粉,和添加了维生素A的食用油;三是企业自主生产的营养强化食品,如添加了钙、铁的饼干,添加了维生素C的糖果、饮料等。
“但是,强化食品不同于保健食品,它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在对食品的选择上,消费者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来选择。”营养专家表示,营养素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每人的营养状况又与其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某些营养素如果超出正常的数值,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维生素A、D食用过量,可引起毒性反应;氨基酸长期不平衡,会降低人的抵抗力。
面对着市场上的各种营养强化食品,专家指出,食品选择要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合理构成来决定,消费者首先要通过医学检验判定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素,从而确定是否应选用相应的食品——
一是针对性。即补充的是所需要或者缺乏的养分。究竟缺乏哪种营养,应经过医生检查、确诊,然后再选用相应的强化食品。
二是平衡性。即强调各种养分的补充比例必须合理,不能偏补或过量。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如过多铁的摄入会加快维生素E的氧化,过多钙的摄入会影响锌的吸收。因此,日常饮食要以天然食物为主,做到膳食平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人体所需营养素主要来自一日三餐,也可以来自强化食品、营养补充剂等,同一种营养素还可以来自多种食品。对于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A、D和碘来说,多种来源就有可能产生过量问题。所以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营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