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入推进打击非法添加专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访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郭文奇
日前,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部门获悉,全国质检系统全面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截至6月30日,质检系统共出动监管人员72万人次,监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8万余家、进口商等生产经营单位3万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2900余家。这些数据显示,全国质检系统打击非法添加工作持续推进,保持了良好态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郭文奇司长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详细阐释了打击非法添加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质检系统打击非法添加专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力求进一步推动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记者:今年4月,国务院组织召开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回良玉、王岐山三位副总理和孟建柱国务委员出席,30多个部门参加,我注意到,国务院召开这样大范围、高规格的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尚属首次。作为食品监管部门的司长,您是如何看待的?
郭文奇: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感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国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落实。召开会议传达国务院领导讲话精神;研究质检部门贯彻意见;成立以局长挂帅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系统打击非法添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支树平局长要求质检系统在这次专项整治中要突出一个“严”字,要严肃对待、严抓监管、严格措施、严厉打击、严带队伍、严密组织,真正做到“看得重、抓得实、管得严、打得狠”,坚决把国务院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记者:您对“看得重,抓得实,管得严,打得狠”12个字怎么理解?
郭文奇:这12个字是国家质检总局对打击非法添加工作的总体要求。具体讲:
看得重。就是要把这次整治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到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高度,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套用网上流行的话叫:“食品安全,伤不起”。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作为监管部门只有监管好食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才能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看得重就是要把公众利益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才能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树立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抓得实。就是要有“不见成效不放手,不见成效不罢休”的精神。近年来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工作上有差距,取决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工作难落实,不落实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要落实工作就是要领导重视,高度负责。如果领导重视不够,抓得晚了,行动慢了,就失去了先机,就会处于被动。因此,这次专项整治必须把工作落实作为重点,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心,一级抓一级,一级推动一级,层层抓落实。只有这样,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见到效果。
管得严。就是针对质检部门监管而言,其核心是从严监管。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对各类违规、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真正做到敢于监管、善于监管、落实监管。其二是指要严格自身的监管工作,切实管好监管队伍,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
打得狠。就是要对违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用李克强副总理的话讲,就是要通过严打,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甚至是付不起的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对食品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严打一起,绝不手软,坚决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有效遏制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记者:当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质检部门采取了什么措施?
郭文奇:从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台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在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当前食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质量安全标准和控制水平低,从业主体质量安全意识差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无视法律,唯利是图,置法律、道德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肆无忌惮地在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以谋取暴利的不良心态。比如近期发生的“台湾塑化剂污染食品事件”,就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有媒体称这次事件引发了台湾食品行业的八级地震,酿成了一次重大食品安全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繁重的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了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对食品安全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二是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从严审核企业生产许可条件,从源头上把关,严惩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的企业;三是加大监管力度。监督企业严格原料采购和把关,严格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加强全过程控制,建立关键岗位责任制等;四是增加抽查力度。加大抽查频次,扩大抽查覆盖面,及早发现风险和隐患;五是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按规定严肃处理,对于涉嫌犯罪人员,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六是关注媒体报道、网络论坛、博客、微博评论等食品安全信息,重视举报投诉中的线索,及时发现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积极处置突发事件。
记者:质检部门打击非法添加工作开展至今,主要取得哪些成效?
郭文奇: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级质检部门按照“看得重、抓得实、管得严、打得狠”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重拳出击,依法整治的原则,全面开展了严厉打击进出口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截至目前,各地质检部门共监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进口商等生产经营单位11万家,抽检2.6万家食品生产企业的4万个样品,抽检1144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954批次样品;依法吊销24家食品企业和3家食品添加剂企业生产许可证,对发现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均依法严肃进行了处理。同时,还对3万余家企业进行了深入培训,对8.3万家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从总体上看,食品质量状况是稳定的,在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各级政府、各级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广大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共同监督,还取决于食品生产者主体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的不断增强。要让食品安全违法违规问题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前不久,制售“瘦肉精”的主犯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人民法院的判决彰显了我国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决心和力度,警示那些利欲熏心、置人们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的食品生产销售者,任何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希望新闻媒体多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欢迎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记者:实践显示,质检系统打击非法添加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郭文奇:下一阶段,质检系统将继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强化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加强自身培训教育,不断深入推进打击非法添加专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继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针对食品生产者和社会各界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看到质检部门保障食品安全所做的努力,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对各级质检部门打击非法添加剂专项工作开展的情况的督促、检查、指导,随时掌握整体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各地质检部门工作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效能。
三是进一步确立从严监管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基层监管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克服困难,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